□本报记者 汪 恒/文 黄 轶/摄
记者一行来到西安经开第一小学时,恰好赶上学校报告厅里在举行课后服务展示活动。台上的学生们落落大方地进行着中国舞、朗诵、合唱等节目的展演,即便看起来略显稚嫩的低年级学生也毫不怯场。学校德育处主任刘慧介绍,平日里社团活动常态化开展,演出、参赛的机会也多,学生们的功底都很扎实。
下午4:20,西安经开一小课后社团活动准时开始,校园里每个角落都充盈着学生们的欢声笑语。“双减”之下,学校不断完善学生社团体系,形成了体育类、艺术类、科技类等70余个社团。在科学小达人社团,科学教师张悦正在指导学生们使用3D打印笔。在她这里,学生们将学到的科学知识用绘画、3D打印等方式呈现出来,在创作互动中加深对学习的兴趣。美术组教师陈洁媛和同事们开发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青铜印记社团课程,低段学生制作青铜器文化手抄海报,中段学生在纸上绘出青铜器,高段学生则用轻黏土、纸壳等制作青铜器、兵马俑等造型的模型。
在西安经开一小,课后服务建设遵循着“1+2+N”的思路:“1”是指教师每天指导学生基本完成作业;“2”是指两条实施路径,包括主要由语数英教师牵头的诗词诵读班、古文鉴赏班、英语配音班、绘本表演班等学科活动和大多由体音美等教师作指导的社团活动;“N”是指特色化、多样化社团发展,学校利用社团早训和每周三的“综合素养大课堂”社团培养课时间,为特色社团提供更多空间。“我们充分利用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充分调度每一间教室,也给予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们激励与支持。”教导处主任崔玥介绍。有了完善的体系,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特长,在篮球、啦啦操、武术等项目上不断创造佳绩,在机器人编程比赛、科技创新大赛中也表现不俗。今年4月,学校还被授予陕西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双减”优秀实践单位。
西安经开一小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创办于2014年9月,受省级示范小学陕西省西安小学委托管理。崔玥还记得9年前从西安小学刚到西安经开一小时,全校只有120余名学生。而现在,在校生已有3300余名,拥有两个校区,办学理念鲜明,育人体系完善,成为当地百姓口中“家门口的好学校”。
除了吸收借鉴西安小学的办学经验,身为新校的西安经开一小很早就确立了“科研立校”“学科强校”的发展思路。学校以全学科下的减负增效、创新素质教育为路径,推动各学科教学特色发展。同时,各学科教学按不同年级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呈现出三段式特点。以语文学科为例,强调的是“快乐读写”,轻松高效,低段以读代讲,减少机械灌输,增加识字游戏,推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段引入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持续阅读和写作,高段借助群文阅读,从名篇走向名家,从名家走向名著,给学生展示一片审美的天空、文学的海洋。此外,学校还有“思维数学”“浸入式英语”“效能体育”“‘智绘’美术”等学科特色亮点。
与此同时,学校每年会举办各学科专项活动,为学生综合发展赋能。比如英语组举办英语风采大赛,让学生们用英语讲述中国文化故事;音乐组组织“星动一小”才艺大赛;美术组在元旦之际举办“新年小画家展”。“我们将‘乐学善思,知行合一’作为核心教学理念,全力助力学校多元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闪闪发光。”西安经开一小执行校长李义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