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3年5月9日 星期

让学生多些时间回归生活常态


最好的劳动教育应该是随生活而自然发生、在生活中充分展开、被生活赋予实际价值意义的。

□朱建人

这几日,网上热传一个视频:几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自驾游,在戈壁滩上遇到一头被铁丝网缠绕而无法脱身的野驴,在他们的全力营救之下,野驴终得回归自然。

这是个正能量的视频,但其过程看得实在有点令人着急——几个大男人中居然没有一人会利索地用钢丝钳把困住野驴的铁丝弄断。原本十分简单的操作,折腾了许久才勉强得以搞定。

这一幕让我想到了一种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时下的年轻人普遍缺乏实操性的日常生活能力(就譬如如何使用钢丝钳剪断铁丝或折断铁丝),而这种能力一般是在一个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从实际生活中自然习得的。而今,这个年龄段的中小学生每天被繁重的学业所困,极少能有时间获得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探究趣味,自然也就缺失了未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技能和生活智慧。

毫无疑问,近年来,中小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力度不可谓不大,各种投入不可谓不多,开设的课程不可谓不丰富。但是,细想起来,这样通过学校组织的劳动教育活动真能培植起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生活力吗?笔者对此表示怀疑。劳动作为一种知识,是可以通过各种教育获取的,但作为一种能力,就必须有反复习得的时间;劳动作为一种习惯,需要在生活的浸润中自然养成,而作为一种智慧,就更需要在长期的生活淬炼中去体悟积淀。因此,学校劳动教育只能在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中起到辅助与促进作用,能起决定作用的一定是家庭生活劳动。

依笔者所见,最好的劳动教育应该是随生活而自然发生、在生活中充分展开、被生活赋予实际价值意义的。就如马克思所说,劳动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离开了实际生活的伴随,劳动便只剩下为了完成考核评估所需的“课程”了。

由此就涉及另外一个问题:在学生在校时间普遍延长的当下,伴随学生学业以外的日常生活时间在哪里?以现时的初中生为例,自课后服务实行以来,大多数初中生每天的在校时间将近13个小时。他们还可能有时间去触摸生活世界的各种事物,并进行自主性的实践体验活动吗?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我们的信条》中强调:“我们深信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正因为怀揣这样的信条,陶行知在重庆草街子古圣寺办育才学校时,专门制定了《育才二十三常能》,其中包括会管账目、会应对进退、会烧饭菜、会洗补衣服、会修理、会游泳、会急救等。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也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分学段提出了日常生活劳动的具体要求。那么,如何让这些要求真正落实到位?其前提条件就是需要让学生回归到生活的常态中去,让他们充分拥有参与生活、享受生活的时间。

在课后服务实施了近两年的今天,我们是否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来深刻反思一下:如何优化“双减”以后的制度设计,给学生留下更多的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时间,让他们在丰富多样的真实生活中去获得以基本生活技能为支撑点的终身发展所需的生活力?这是我国教育在建设终身学习社会中必须面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