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新闻聚焦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5月5日 星期

一场跨越千里的接力
——记浙江省教育厅援疆干部蓝邓骏

□本报记者 季 颖

4月15日,浙江省援疆指挥部、新疆阿克苏地区团委举办“浙江援疆@‘育’见‘疆’来”爱心生日会,为阿克苏教育学院100余名4月生日的学生过集体爱心生日。援疆干部蓝邓骏正是这场爱心生日会的筹备人,看着学生们展露的笑颜,他倍感欣慰。组织这场生日会是蓝邓骏在阿克苏完成的最后一项工作,生日会的成功举办也为他3年多的援疆工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蓝邓骏是浙江第十批援疆干部人才,援疆前在省教育厅高教处工作。3年多的援疆经历,新疆在蓝邓骏心中不再只是地图上位于中国西北的遥远坐标,而是挥洒热忱和汗水的第二故乡。4月28日,在即将踏上归程时,他在微信朋友圈感慨写下:“1228天的驻足,回眸发现,我已深深地爱上这片热土。这个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就是阿克苏。”

有一种誓言叫“接力”

从杭州到阿克苏,一场4600公里的援疆接力,几乎横跨整个中国。带着组织的重托和家人的支持,蓝邓骏毫不畏惧。出发前,他暗自立誓:干好每一天,无悔这三年。

时间拨回到2019年12月,蓝邓骏奉命进疆,担任浙江省援疆指挥部人才组组长、阿克苏地区教育局副局长。压茬交接期间,他一边接受培训,一边摸底调研,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文字、画满了思维导图,既有讲课内容,也有对今后3年工作的思考。这年的春节,他是捧着电脑度过的。

次年2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浙江援疆干部人才暂缓进疆。虽然进疆的脚步暂缓,但蓝邓骏的援疆工作不缓。他一面做好援疆教师疫情防控工作和教书育人工作,对580名援疆教师实施网格化管理,组织援疆教师支持受援学校停课不停学;一面如饥似渴地学习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了解新疆“四史”,紧紧围绕新疆工作总目标谋划智力援疆工作。

“衡量教育援疆的成效,不只是给了多少资金、上了多少项目,更在于达到立德树人、凝聚人心、增进团结的效果。”蓝邓骏说。2020年3月底集中进疆后,他一边紧锣密鼓策划浙阿“百校十万‘石榴籽’青少年融情工程”,一边起草出台“石榴籽”青少年融情工程实施意见及系列配套制度。当年5月,“石榴籽”青少年融情工程正式启动。

同上一堂课、书信手拉手、“语润浙疆”、戏曲进校园、点亮万个微心愿、“绿茵牵手计划”、融情夏令营……近3年来,“石榴籽”青少年融情工程载体不断丰富,有形有感有效地铸牢了小小“石榴籽”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浙阿两地共492所学校、4594个班级、19.35万名学生结了“对子”。

离家万里,扎根边陲,蓝邓骏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从活动谋划、文件起草、组织实施到新闻宣传,全过程亲自“操刀”,工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他常说:援疆是个良心活,必须自我加压、“没事找事”,确保每项工作都能尽善尽美。援疆3年,他几乎没有周末,“5+2”“白+黑”成了工作常态。

“蓝局太拼了。”地委组织部援疆副部长卢飞说,刚进疆,蓝邓骏就因为压力大、免疫力下降,得了急性带状疱疹,但他到医院简单配了药,未歇一天就带病上岗。蓝邓骏常说,作为援疆干部,既然选择了援疆,就没有“轻松”二字。

有一种种子叫“希望”

对口援助让阿克苏的教学条件有了很大的变化,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教师队伍。在走访中,蓝邓骏了解到,当地不少中小学幼儿园的年轻教师占比达70%,高比例的年轻教师既带来冲劲和活力,也带来压力和挑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教师“量”不足问题已基本解决,蓝邓骏意识到,着力培养一支带不走的本地“四有”好教师队伍,成为教育援疆的当务之急。“援疆教师数量是有限的,但发挥的作用是无限的,要让援疆教师成为优质高产的‘种子’,帮助年轻教师成长。”他说。

蓝邓骏一面调研做功课,一面思考着怎样才能为阿克苏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针对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科研基础弱等状况,他提出传帮带工作机制,学校与援疆教师领队签署《援疆目标任务书》,援疆教师与当地教师师徒结对签署《传帮带任务书》,采取共同备课教研、课堂研学听课、课后复盘总结等形式,从细节入手,把脉诊断,找出短板、提供方案。

为逐步推动援疆教师传帮带工作的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蓝邓骏一趟趟跑到当地教育部门汇报工作,将一份份材料送往浙江省援疆指挥部、省教育厅,多方争取政策、资金支持。于是,一项项支撑传帮带工作的政策不断出台。2021年1月,《浙江援疆助力教师素质提升“领雁工程”实施方案》出台,3年安排6000万元成规模成体系培训教师“领头雁”,实施书记校长培养“头雁计划”、骨干名师培养“强雁计划”、新教师培训“雏雁计划”;2022年2月,《浙江援疆教师传帮带“青蓝工程”实施办法》出台,健全传帮带的职责任务、工作运行、监督管理、考核评价等机制……

工作推进过程中,遇到困难在所难免,但蓝邓骏不为困难所困,从未停止传帮带的脚步。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全地区青年教师无法进行集中培训。他开始尝试打破援疆教师组团选派的地域和学校限制,选派9名教学经验丰富的援疆教师与当地4名优秀教师组成导师团,一个月内分赴新和县、柯坪县、阿瓦提县等地的10余所中小学送教培训,变“漫灌式”培训为精准“滴灌式”培训,切实有效提升了当地青年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在那之后,当地逐步建立了覆盖学前教育阶段到高中教育阶段20个主要学科的浙阿基础教育大教研联盟,形成了本地教师“点单”、县(市)教科局“接单”、联盟“订单”、教研组“买单”、指挥部“验单”的机制。“大教研集中教研活动真是及时雨,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组团式’援疆专家们的送教活动,聚力如何上好、评好、说好、磨好一堂优质课,手把手教、面对面授,年轻教师受益很大。”柯坪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副局长李志学说。

有一种决心叫“坚守”

宽阔的绿茵场,圆盘石铺成的定向行走场地,设施齐全的职教中心……走进新疆阿克苏地区启明学校,校园里的建筑物都是崭新的。

启明学校是阿克苏唯一一所九年一贯制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学校长期存在办学容量和条件的瓶颈。校长贺宗筠一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蓝局进疆没多久,就来我们学校调研。”她说,自那以后好消息接踵而来:选派了首个特教援疆副校长、启动了首个特教“未来名师”培养计划和特教常态化“柔性援疆”政策、成立了首支盲生足球队、组织了首个赴浙特殊儿童夏令营和首届浙阿特殊儿童艺术展等。

对第一次走访启明学校时见到的场景,蓝邓骏至今仍历历在目:两层拥挤的宿舍楼,狭小的食堂,教室、师资严重不足。调研结束后,蓝邓骏第一时间向浙江省援疆指挥部汇报相关情况。很快,浙江教育援疆的“触角”从普通中小学延伸到了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扩容提质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蓝局工作很负责,一次次跑学校调研,就为摸清学校办学困难,将浙江力量用在更紧要的关口。仅2020年,他来学校调研的次数就不下20次。”贺宗筠说。浙江安排的3000余万元资金,先后用于全额援建学校新的食宿楼,全面改造提升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校园环境。如今,启明学校学位扩容至600人,实现向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头延伸,已成为全疆残疾类型最多、学段最全的特殊教育学校。

特殊教育扩容提质行动一步步落实,并没有让蓝邓骏歇一口气,他还深挖浙江优质特殊教育资源,推动成立浙阿特殊教育发展联盟,整合浙江9家特教机构(学校)组团支援阿克苏特殊教育,整合省市援疆力量支持阿克苏各县市实现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和资源教室全覆盖。联盟成员学校也会常态化开展云端教研、同步课堂、师资互派等交流活动。

集成省内优质教育资源,教育援疆联盟化思路不仅体现在特殊教育领域,还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本科教育领域延伸,分别成立了浙阿基础教育大教研联盟、浙阿职业教育发展联盟、浙阿本科高校发展联盟,推动形成从学前到大学、从职教到特教的“全链条、全领域、全学科”大组团新模式。

在这场援疆接力中,蓝邓骏从未缺席,3年多的付出,也无法用寥寥数语道尽。在中国境内绵延1700多公里的天山,早已不只是西北边陲的地标,而是更多“蓝邓骏们”愿意为之奔赴的地方。一茬又一茬的援疆干部前仆后继,不畏沙尘风暴,接棒前行,架起了浙阿两地教育交流的桥梁。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