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武怡晗
“小朋友们猜猜看,‘4.4—4.6’是什么意思?”3月21日,在嘉兴市“名班主任工作坊”幼小融合研修活动上,桐乡市屠甸镇中心幼儿园教师朱慧带着幼儿们走进“二十四节气之清明”的课堂。翻看日历,分析符号……经过师幼一轮轮的探索、猜测和验证,有幼儿自信地举手发言:“清明节气是一个时间段,而清明节是其中的一天。”在点评阶段,朱慧的课堂巧思被专家点赞。“这节课抓住了‘幼小衔接’的关键点,不在于让幼儿多识字或多算题,而在于培养他们的思维探究能力。”
从有些怯场到站上市级教研活动的平台,朱慧为这节课所做的努力,嘉兴教育学院教研员汤含倩最清楚。去年12月,嘉兴在全市35所乡村薄弱学校成立“三名(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坊”,经过申请、答辩等环节,汤含倩成为屠甸镇中心幼儿园“名班主任工作坊”的主持人。这学期以来,围绕班本课程、家园沟通等主题,工作坊已举办了15次线上教研、2次线下交流,朱慧和同事就像“返青”的麦苗,收获着成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师资是重点也是难点。近年来,嘉兴开展‘名优教师扎根乡村’行动,不断优化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吸引优秀教师投入到乡村教育中。”嘉兴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郁春表示,目前全市在职的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中,义务教育段27人中有12人在乡村学校,占比44.4%。“但要实现教育共富,我们不能只关注金字塔尖的优秀教师,更要关注塔基底部的普通乡村教师,才能解决乡村教师引、育、留等痛点问题。”
聚焦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去年10月底,嘉兴市教育局领导班子带队,深入县市区最偏僻的乡村学校开展实地调研。随后,以精准服务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为切入口,嘉兴市启动乡村教师“麦田守望计划”,“三名工作坊”布点服务是其中的措施之一。
立足35所布点乡村薄弱学校的需求,嘉兴市教育局通过“揭榜领题”的方式发布信息后,收到97位名优教师、校长的申请,申请人中不乏省特级教师、市名师名校长等。“我参加过各类答辩,这次感觉最有挑战。评委坐了半间教室,有教育局领导、教研室专家,还有布点学校的教师代表。”包括汤含倩在内,屠甸镇中心幼儿园的“名班主任工作坊”得到3位教师的青睐。答辩前,她驱车近百公里,3次前往幼儿园蹲点调研,细化针对幼儿园师资、班级管理的两年服务规划。
“揭榜领题”也激活了“一池春水”。经过激烈“竞标”,新学期以来,35位教师、校长带着高质量的规划方案和针对性的举措,与布点学校最终结对。很快,组团式、融合式的工作坊教研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开展起来,并辐射带动更多乡村学校普通教师参与进来。
在嘉兴教育学院义教处处长张建芳看来,推进“麦田守望计划”,亮点在于打破以往“优中选优”的教师培训模式,创新平台、机制,让更多默默无闻的乡村教师有机会、有奔头。“教育需要‘守望’,需要教育人按照教育的科学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深耕细作’,创造汇聚田野的乡村教育,助力嘉兴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嘉兴市教育局教师工作处处长蒋培丽介绍,今年,围绕“麦田守望计划”,嘉兴市还将启动第二届义务教育“守望杯”教师素养展评活动,举行首轮“三名工作坊”成果中期展示,完成“嘉禾活力课堂”活动25场,开展嘉兴市名优教师“携手镇村”指导服务活动30场。此外,通过乡村骨干校长与市名校长结对、名校长领航工程、省特级教师工作室服务站等,将专业引领、教研磨课送到教学一线。依托城乡一体化28个共同体,完善教师专业发展联盟。通过“实验区(镇)”合作项目,嘉兴教育学院各学段学科教研员将蹲点参与乡村学校的教研、培训和科研指导。
坚守乡村教育44年的吕勋华、不放弃一个孩子的邹秀明……新学期,平湖市林埭中心小学的一群乡村教师出名了。通过嘉兴市教育局微信公众号《三十年华·乡村教育故事》栏目,他们的事迹广为流传。“我们希望通过光影和文字,全面展示扎根乡村的‘麦田守望者’。”王郁春表示,下一步,嘉兴市还将健全乡村教师荣誉评选机制。“让每个孩子人生都出彩,也让每一位教师都被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