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师周刊·理论研究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3年3月24日 星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启示


●劳动教育要适合学生成长、适应社会需求、适宜时代发展。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黄一锴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是结合“职业”本质要求以及“教育”根本目的对学生开展综合性的教育活动。它是直接面向社会的、面向职业的、面向工作岗位要求的劳动教育,学生所培养和锻炼的劳动能力不仅是其生存与发展的专业能力,也是面对产业结构多元化、劳动形态复杂化、劳动技能多样化的新时代劳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更是打破传统与常规,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前行的创造性能力。

结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教法》)对高职院校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应具备思想性、社会性、职业性、技术性,从“知、信、行、创”四个维度,培养具有技术能力、职业素养、创造性劳动能力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观的复合型劳动者,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一、《职教法》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内涵要求

《职教法》明确职业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促进就业创业,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技能型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据职业教育的目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技术能力,同时劳动教育的开展过程及方式应具有多元性、系统性,实现全真全程育人,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劳动者,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和技能支撑。

1.要贯彻劳动教育的思想性,夯实劳动者劳动素质的基石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应将职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与学生劳动观念、劳动品格、劳动精神的培育及传承相结合,既要注重带领学生科学地了解和掌握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及要求,还应着重启发学生对劳动价值进行思考与探索,培养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价值观,成为具备综合劳动素质的劳动者。

2.要把握劳动教育的社会性,彰显劳动者的使命担当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对当代社会现状有更客观的认知,了解作为当代大学生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社会责任与担当。让学生在思想上认同劳动,明白劳动的意义不仅限于谋生,更是一种自我实践、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途径。通过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自我社会价值及实现路径,充分唤醒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自我意识。

3.要突出劳动教育的职业性,促进劳动者职业能力的提升

任何一项职业都有其标准和要求,只有全面了解和掌握,才能实现劳动教育旨在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目的。作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一种实践形式,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要结合职业教育要求,充分体现其职业属性。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既要关注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引导学生参与职业实践,将职业性渗透于劳动教育全过程。

4.要强化劳动教育的技术性,重视劳动者创造性能力的发展

劳动教育的意义在于劳动者通过劳动实现自我劳动价值,同时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从外部环境看,面对持续发展的新技术时代,劳动教育必须直面技术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努力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将技术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的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应将培养具备技术变革与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作为教育目标之一,培养学生对社会技术发展新趋势的敏感性,激发他们创造性劳动的内驱力。从自身发展来看,学生劳动技术能力水平及技术素养也是其进入社会后个人综合竞争力的体现。

二、“知信行创”式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

1.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将劳动认知消化于脑

《职教法》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围绕职业道德开展相关的劳动实践。高职院校要系统性地开展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发挥课堂育人的功能,把劳动价值、劳动伦理、劳动观等作为通识类课程纳入公共基础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客观、科学地认识劳动,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劳动的内涵,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观。在专业课堂中融入劳动教育,以职业目标、职业道德、职业思维、职业能力为指向,根植劳动最“真”、劳动最“强”、劳动最“美”的理念,以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为引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认识劳动创造财富、创造价值,实现美好生活的道理。

2.信——鼓励学生培养积极的劳动态度,将劳动精神内化于心

《职教法》强调,职业教育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国家要采取措施,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高职院校要结合新时代国情,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现状,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生成逻辑、基本内涵、培育路径,阐述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性、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劳动者的劳动激励性是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聚力营造劳动育人的校园环境、崇尚劳动的家庭环境、劳动至上的社会环境,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通过校友的职业成长故事、家庭奋斗史、大国工匠案例、劳动模范事迹,唤醒学生对劳动的情感,促进对劳动精神的认可,使学生领悟“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内涵与意义,形成积极的劳动态度,提升职业综合素养,用实际行动展现出新时代的青春风貌。

3.行——鞭策学生掌握扎实的劳动技能,将劳动观念外化于行

职业教育要坚持面向实践,推动产教全面融合,鼓励产教深度融合,提升学生就业能力。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紧密围绕现实需求,从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衔接的角度出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校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编撰教材、共同创建实践基地、共同授课育人,通过全真环境的锻炼,让学生在实践中转型、在融合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新时代劳动呈现的新形态、形成的新技术、提出的新要求,深刻理解劳动、认可劳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激发内在劳动潜能,认识掌握劳动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在实践后回到课堂,促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更有针对性地学习。通过劳动实践教育,旨在将学生培养成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践行者,引导学生把个人的“小我”融入祖国和人民的“大我”之中,把个人劳动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学生在实践中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同时,高职院校要重视劳动保障教育,对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进行劳动关系、劳动安全教育,增强学生法治观念,使其懂得用法律维护自身的权益。

4.创——激发学生发挥创造性劳动潜力,将劳动能力提升于质

《职教法》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发展职业教育与促进就业创业和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技术优化升级等整体部署、统筹实施。基于《职教法》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要求,高职院校应重视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构建“专业课堂+‘双创’项目+学科比赛+专业实践”的专创融合模式,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创造性素养培育、创造性劳动能力提升,提高学生在生产实践、专业服务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在劳动中探索新事物,在充满挑战性、趣味性的劳动中激发创造情感,在实践过程中创造有价值的劳动成果,体会创造的快乐与幸福,体会创造性劳动的价值,促进学生对创造性劳动的热爱。

高职院校要搭建明理才能真知、悟透才能笃信、认同才能践行、融通才能创新的螺旋式上升路径,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对劳动教育组织保障、课程建设、体系构建、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要以生为本,把脉时代变化,紧扣学生需求,契合企业发展,深耕行业变革,打造适合学生成长、适应社会需求、适宜时代发展的劳动教育。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