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季 颖
奔跑穿梭在射箭场上,细心登记竞赛信息……3月11日至12日,2023年杭州射箭联赛在杭州市富阳银湖体育中心举行,来自浙江中医药大学的60名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预录用赛会志愿者参与了赛事志愿服务工作。“很庆幸参加了这次志愿服务,为亚运会志愿服务工作积累了经验。”浙中医大学生谢佳宜说。
当前,杭州亚运会各项筹备工作进入冲刺阶段,预录用赛会志愿者的培训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精心打磨课程 规范服务标准
最近,在宁波大学校园内,杭州亚运会预录用赛会志愿者“小青荷”的通用培训正在进行。礼仪规范、上岗纪律、服务技巧、应急处理、助残技能……都是“小青荷”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为做好赛会志愿者通用培训,杭州亚组委志愿者部开发了系列通用培训课程。作为较早开设志愿服务课程或投入大型赛会志愿服务的高校,浙江外国语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也参与到课程建设中。
杭师大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中国志愿服务高级培训师王倩,参与了亚运会志愿者通用培训课程的开发。“学生志愿者是坚守在一线岗位上的螺丝钉,领队教师则是协调各项工作的枢纽。”她说,与日常志愿服务相比,亚运会志愿服务工作要求更高、服务持续时间更长、组织管理体系更复杂,这既考验志愿者的个人服务能力,也考验领队教师的组织协调能力。因此,在开发的“大型赛会志愿服务上岗要求及纪律规范”和“大型赛会志愿服务应急事件应对与自我保护”课程中,详细介绍了赛会志愿者的规范服务范畴;在开发的“杭州亚运会赛会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实务”课程中,就赛时运行组织框架及骨干志愿者工作任务进行了一一细化。通用培训要求领队教师和志愿者共同参加。
浙外团委书记邱萍对此也深有同感,亚运会志愿者人数多,对赛时运行和队伍管理要求也很高,高质量的志愿服务尤为重要。“我们在研发‘杭州亚运会及赛会志愿服务概述’课程时,仔细梳理了赛会志愿者的工作要求,介绍了志愿者必备的岗位服务能力;研发‘骨干志愿者的一天’课程时,明确了骨干志愿者的职能、定位,并以一天为时间轴,用视频方式进行清晰呈现。”邱萍说。
据悉,杭州亚运会延期举行以来,亚组委志愿者部对原有的志愿者通用培训课程进行了完善;同时针对已经参加过通用培训的预录用赛会志愿者,还专门开发了强化培训课程,帮助他们回顾、巩固培训内容。
因地制宜护航培训 全力保障赛会运行
看着学校发布的亚运会预录用赛会志愿者通用培训课表,浙江工业大学学生陈珂米终于放心了。“一开始,我还担心参加通用培训可能会与学业发生冲突,没想到学校贴心地将同一培训内容设置了多个班次,我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课表灵活安排时间了。”她说。
浙工大团委副书记方邵旭辉介绍,浙工大共招募了2700余名预录用赛会志愿者,主要服务6个竞赛场馆,为保质保量做好培训工作,学校谋划在前,吸收骨干教师和社会力量,建立了丰富的培训师师资库,采用分场馆、分学院的方式,确保每一项培训到位,并将通用培训纳入第二课堂,学生在完成培训的同时也修了学分。此外,学校还开设了板球课,首批选修板球课的36名学生大多数是该校服务板球项目的预录用赛会志愿者。
为做好预录用赛会志愿者培训工作,各高校都下足了功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在志愿者选拔阶段,对部分未参加面试的学生进行了回访,发现放弃面试的学生大多是担心自己英语口语能力不过关。于是,针对英语较为薄弱的预录用赛会志愿者,学校在此次培训阶段,将学校已有的“我爱记单词”App运用到通用培训中。在亚组委指导下,杭电还整合计算机、AI技术以及语言教学改革上的资源,根据亚运会志愿者培训需求研发了“亚运赛事国际志愿者语言与跨文化交际培训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让预录用赛会志愿者体验沉浸式的亚运志愿者外语和跨文化交际培训。
杭师大作为杭州亚运会排球、橄榄球比赛地,将通用培训中的骨干培训课程设在校内的亚运场馆,让领队教师和预录用赛会志愿者提前熟悉场馆的设置;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志愿服务选修课程,将课程纳入学校教学体系,通过阶梯式培训体系和“8+1”的培训模式,提升预录用赛会志愿者的综合素养,并设立专项资金,建立“志愿者之家”作为学习、活动场所。
除了开展通用培训、实操训练,高校还依托自身专业特色,在培训中融入特色课程。浙中医大依托中医中药专业特色,开发了“中医药文化尝试”课程,希望借助亚运会将中医药文化传播得更广;浙外则发挥专业优势编制了《亚运中文100句》,涉及11个语种,志愿者可以在服务期间教国际友人学中文。“国际赛事志愿服务中,志愿者不仅是服务者,更是沟通者和展示者。”邱萍说,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学校通过开设多语种文化体验课等方式,培养志愿者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据悉,预录用赛会志愿者通用培训将于3月底前完成,7月底前完成正式录用。正式上岗前,志愿者还将接受场馆培训、岗位培训,以及一系列的演练、测试赛服务练兵,确保以专业规范的志愿服务保障赛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