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顾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称,要警惕考研的“高考化”趋势,要推进研究生招生和培养体制机制改革,让研究生站在创新的最前沿,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精尖缺”人才。
不能任由考研“内卷”
□陆玄同
这几年,“内卷”一词被频频提起。考研“内卷”不仅催生了大量的考研培训机构,也间接地影响到学生本科阶段的学习。比如在一些“双非”高校,部分学生把大学生活变成了“高四”,过早地为考研准备,反而忽视了专业学习,这就造成很多人本科阶段知识体系不完整,以及研究、实践、创新等能力欠缺。而这也不免成为其成功上岸后的一大短板。
当然,社会要发展,就会有竞争,而合理的竞争允许存在。但当下的考研“内卷”,已然带有一种非理性意味,很多考生是被裹挟着走的。这种“内卷”囿于多种因素。就很多非热门专业的大学生而言,不考研几乎无法找到如意的工作,而很多用人单位又在关键岗位设置了很高的学历门槛。同时,长期存在的“唯分数论”“唯名校论”等,给很多人一种“唯其如此才是成功”的假象,让学生忽略了“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对广大青年学生来说,考研是他们当下焦虑迷茫状态的一种投射,或是他们很难找到理想工作的一种“挣扎”。一边“内卷”考研,一边又发现研究生毕业后对于现状的改变有限。从信号理论来看,学历是个体能力和潜力的识别信号。也就是说,获得一种学历,只能证明一个人获得了阶段性的某种测试,与身份关联不大。个体价值必然是要在创造实践中,通过自身挖潜去体现。这就陷入一种怪圈,他们一边争相加入考研大军,一边又在获得学历后觉得失落。
其实,避免考研“内卷”,关键还在企业及社会,像就业学历歧视、唯学历的人才评价体系,都是迫使很多人加入考研大军的主要因素。而要打破这些桎梏,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模式。此外,在晋升通道上应给予广大青年更多的选择。说到底,考不考研,大学生还是要根据自身实际和需要来决定,不盲从,不跟风,实事求是。如此,就不会陷入考研泥沼难以自拔,“内卷”也就无从谈起了。
“全民考研”不值得推崇
□李 强
今年,北京高校的毕业生约有28.5万人,其中有一点非常值得重视,那就是硕博毕业生首次超过本科生,也就是说在北京毕业的研究生数量要多过本科生。与此同时,“全民考研”在如今的各所高校十分流行,似乎大学生不考研就说不过去。
不可回避的是,当研究生毕业人数到达一个临界点,也就意味着研究生就业情况依然不佳。考研读研,仍难逃就业难,让人惊呼何时才是头?
考研持续过热,并非好事。更何况,对不少大学生来说,之所以考研读研,很大程度上在于“被迫考研”,外力既来自用人单位不太把本科生“放在眼里”的现实倒逼,也来自老师、家长的苦苦相逼。学生考研读研,主要不是为了“研究”,而是为了“学历”。也难怪,一些用人单位即使招进了一些高学历人才,在使用过程中也会感觉与期待的有一定差距。
是不是所有用人单位、所有岗位都需要研究生学历?答案显而易见。对用人单位来说,使用研究生肯定比使用本科生付出的人力成本要高,本科生就能做好的事,又何必消耗更多成本让研究生来做?从实际来看,一些基础性岗位本身只需要本科学历人才就可以胜任,由研究生来做是典型的大材小用。如果能加强本科教育质量,培养出更多符合就业市场需求的毕业生,这肯定是用人单位最想看到的一幕。
是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适合考研?答案同样显而易见。不管是否想考研,是否适合读研,都把考研作为目标,其中必然有相当数量的人是盲目考研、“裹挟式报考”。还应看到,不是所有的家庭都具备支持读研的条件。对更多普通家庭来说,孩子读完大学就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不用再在教育上有更多投入,何乐而不为?
大学生“全民考研”不值得推崇。对更多的大学生来说,尽快实现就业,在岗位上积累经验,这同样也是学习深造,效果并不会比“裹挟式读研”差。
考研“应试化” 亟待遏制
□李 平
毋庸讳言,近年来,研究生考试“应试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不少考研上岸的过来人分享经验称,考研的特质无非是“背诵+重复、听课+看书、刷题+输出、坚持+专注”。与此同时,考研“高考化”“应试化”,催生了围绕应试考研的培训热。多家机构预测,2024年考研产业市场规模或将超过200亿元。
考研“应试化”危害不浅。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扭转,不仅会制造严重的学历浪费和“内卷”,更为严重的是,学生靠上“保过班”、套路化应试取得读研资格,与研究生招生的初心是相悖的,必然会带来研究生教育的功利化和平庸化。
此外,考研“应试化”现象,会加剧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据统计,2022年考研人数达到457万,创下历史最高增长纪录,而2022年毕业本专科生为967.3万人。也就是说,近乎一半的学生都报名考研了。当他们大学4年把精力大都放在考研反反复复的机械刷题训练上,就很难静下心来夯实本科阶段的知识体系,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自然会有欠缺,进入就业市场,也就很难契合企业用人需求。
考研过度“应试化”趋势必须得到遏制。首先,要严控研究生招生规模,本科院校需转变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方式,不以学历为导向办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水平。其次,高校要加强引导,防止学生以提升学历为目的规划学业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让“该就业”的“能就业”,让真正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去考研。同时,在本科阶段的专业开设、课程设计、培养模式,以及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等方面进一步优化,不断强化本科教育的市场针对性和可行性,充分指导学生择业、就业。再次,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还有很多改进的空间,有必要进行改革,通过持续研究和探索实践,以及吸收借鉴国外经验,不断加以完善,从而更好地选拔优秀生源,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让高层次创新人才持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