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抒雯(楼主)
最近,有教师抱怨,学校新出台打卡制度,“没有早读、没有晚自习的教师,一天打卡4次;没有早读、有晚自习的教师,一天打卡6次;有早读、有晚自习的教师,一天打卡8次;班主任值班,一天打卡13次”。
无独有偶,家长群里也盛行打卡之风,家长们每天下班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给孩子阅读打卡、跳绳打卡、劳动打卡……有人觉得打卡制度是一种规范和督促,也有人觉得打卡是形式主义,消耗了教师太多的精力。
请问您是如何看待打卡的?也请分享您觉得行之有效的考勤方式。
翘 楚
学校应该相信教师,教师每天的工作是既定的,谁会对自己开玩笑呢?教师眼里只有教学任务和学生管理,哪有时间关心打卡?校领导自己可以试试,打卡有多烦琐,学校越强调打卡,越没有凝聚力。
杨铁金
打卡,打卡,只能让工作更卡。学校智能机器越装越多,类似让教师刷个脸、摁个手印、留个痕迹的监督式管理也越来越多。“双减”应以不增加家长经济与精神负担为准则,也应以方便教师、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为准则。
翘 楚
教师和家长都是人,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打卡占用的时间太多,用在工作上的相对就少了。有必要的打卡应该认真执行,没有必要的、可有可无的打卡希望能取消,解放教师也解放家长。
zmh3652
白岩松说过:“任何一个单位,只要到了开始强调考勤、打卡等纪律的时候,一定是它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教师的工作是份良心活,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特别是国家实施“双减”后,教师工作量大大增加,都是利用周末在备课。这时再来一个考勤打卡制度,真的有必要吗?学校为教师减负,应该实行“弹性坐班”制,保护好教师工作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宋国萍
作为教师,我觉得一天两次的出勤打卡是正常的,毕竟不能太相信所有人的自觉性。当然,可以进行适当的弹性管理,允许一月中有两次缺卡。
作为家长,我也理解打卡制度对小学生(尤其是低段)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无裨益,如每晚的阅读和锻炼,双休日的家务等。但我认为,在固定时间里,教师不能设置多于3项的打卡内容,免得家长和学生疲于奔命。
教师可以褒奖坚持打卡的学生,以引导更多的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但是,对于缺卡的学生,教师绝对不能直接批评,而要先了解其中的原因;对于情况特殊的学生,不能一刀切要求打卡。
zzy121328
我儿子刚读一年级的时候,教师要求每天阅读半小时,并且拍照上传,整个一年级一直持续在做。我想,让学生打卡的初衷应该是好的,是为了使其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到了二年级,我发现儿子不需要大人的陪伴也能独立阅读了,阅读成了他每天必定要做的事。打卡有一定的意义,但是打卡太多也会成为一种负担。
段云成001
有一种流行的观点,一个好的习惯养成,需要连续坚持21天以上。因此,打卡是遵循了“21天理论”,并不能简单地看成是机械、重复地完成学习任务。布置作业打卡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如果只是简单地把打卡任务安排给家长,让家长去监督学生,这是好心办坏事。因为,家长并不一定有支持打卡的意愿、能力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