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9月,万众瞩目的杭州2022年亚运会将拉开帷幕。在亚运会的筹办过程中,浙江教育系统干部师生是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本报即日起推出“教育助力亚运启‘杭’”系列报道,聚焦全省教育系统在人、才、物等方面对亚运会的全力支持,本期推出第一篇——
□本报记者 武怡晗
“我将牢记嘱托、担当使命,全力以赴、决战决胜,为我中华、服务亚运,爱我杭州、奉献亚运……”3月7日,杭州市全民亚运誓师动员大会在杭州奥体中心网球中心(俗称“小莲花”)召开,来自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178名亚运会、亚残运会预录用赛会志愿者组成方阵,代表赛会志愿者庄严宣誓。
杭州亚运会倒计时200天后,各项工作进入了关键阶段。截至2月底,赛会志愿者补充招募面试工作陆续收尾。在面试现场,师生争做亚运最美“小青荷”,以实际行动唱响“我在窗口写青春”的最强音。
馆校对接
高校师生挑大梁
“接到誓师动员大会通知后,我们第一时间组队待命。”杭电团委副书记杨伟婷说,誓师大会结束后,学校组织师生代表在“小莲花”参观,提前熟悉场馆设施,“今年9月,这批志愿者将在网球中心开展‘主场’服务”。
据了解,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举办期间,计划招募5.2万名赛会志愿者,其中省内高校师生是主力军。为了便于赛事服务期间的组织、管理和保障,志愿者招募采用馆校对接原则,即一个竞赛场馆和独立训练场馆对接一所高校;其他非竞赛场馆,则根据志愿者需求数和岗位专业性确定一所高校为主进行对接。根据馆校对接原则,杭州亚组委、省教育厅和46所高校建立起志愿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同推进志愿者招募。
去年年底,赛事志愿者补充招募启动后,按照“留用一批、补招一批、备用一批”的原则,46所高校精心策划,组织新一轮的招募活动,动员师生争当“小青荷”。省教育厅宣教统战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统计,在赛事延期后的志愿者补录阶段,高校仅新增报名人数就超过6.7万人,占新增报名总人数的71.2%。
浙江理工大学是此次服务竞赛场馆最多、时间跨度最长、志愿者招募人数最多的高校。“学校对此次志愿者补充招募非常重视,第一轮面试由各个学院组织完成,经初步选拔,2000多人进入了第二轮面试环节。”该校团委宣传部部长、志愿服务指导中心主任张海航说,经过面试,学校选出1800余名赛会志愿者,与此前选拔出的1100多名预录用赛会志愿者共同服务亚运。
优中选优
“小荷”才露尖尖角
“我将做好充分准备,了解杭州,了解亚运,为亚运盛会贡献力量。”得知入围预录用赛会志愿者后,浙理工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赵宏岩很开心。作为“资深”志愿者,他的志愿服务时长达400小时,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期间,他还担任云顶滑雪公园的志愿者主管助理。
或展示特长,或传递理念,在高校面试现场,跟赵宏岩一样,不少参加选拔的大学生让评委们眼前一亮。“此次补录阶段,我们将重点招募具有大型赛会志愿服务经历或具备小语种、竞赛知识等相关专业特长的人员。”杭州亚运会组委会志愿者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安排,选拔出来的赛会志愿者将为开闭幕式、各项竞赛及活动,提供竞赛运行、抵离服务、礼宾和语言等13类岗位的志愿服务。
伴随着铿锵的口号,一列列英姿飒爽的队伍迈着整齐步伐走进“考场”,学生列队齐步走、原地踏步、正步走、立定……在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升旗手志愿者面试现场,记者看到,候选学生不仅要符合身高、体重等要求,他们的中英文表达能力、礼仪姿态也是考核重点。在浙江外国语学院的志愿者面试现场,学校特别设置了小语种考场,并安排专业面试官,着重考察学生的多语种交际能力。“我们本次补充招募志愿者涉及的语种也非常多,包括英语、日语、朝鲜语、阿拉伯语、俄语等。”浙外团委书记邱萍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成为赛会志愿者的大学生不仅要满足形象好、口才佳、执行力强等条件,部分项目还要求他们做赛事服务的“健将”。因此,熟悉体育项目、运动能力突出等都是加分项。在杭电的网球球童志愿者面试现场,评委重点考察学生的网球竞赛知识,并与他们一对一进行抛接球等技能测试,力求招募到最优人选。
融入教学
志愿服务品牌化
G20杭州峰会上,志愿者“小青荷”惊艳世界,成为一张亮丽的杭州城市名片。彼时,参与服务的“小青荷”就来自15所浙江高校。近年来,不少高校聚焦志愿服务品牌化、规范化,建立起一支志愿服务的生力军。
“各高校都在尽最大努力开展志愿者选拔,部分高校的志愿服务也颇有特色。”杭州亚运会组委会志愿者部招募配岗处负责人说。比如,浙外的小语种志愿者、浙江传媒学院的颁奖礼仪志愿者、浙江建设职院的专业升旗手等,高校多元化、特色化的志愿服务队伍,为高质量完成志愿者选拔提供保障。
“依托学校播音主持艺术这一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学校每年定期招募礼仪志愿者,组建起以专业学生和专任礼仪教师为主体的礼仪志愿服务团队,培养兼具扎实专业基础和优质服务能力的礼仪志愿者。”浙传团委教师桑珊介绍,团队不仅针对大型赛事和政务活动提供服务,还聚焦社会民生和特殊群体开展专业礼仪服务。近年来,学校选派2000余名礼仪志愿者参与北京冬奥会、世界互联网大会等大型赛会志愿服务工作,获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除了依托专业力量建立社团,高校还将志愿服务融入课堂教育和课外实践,让“志愿火种,生生不息”。“志愿服务不仅是为学生提供参加活动的机会,也是学校落实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邱萍表示,立足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应用型人才的育人目标,浙外将国际志愿服务培训与实践列为大一学生的必修课,通过讲解志愿服务的价值、意义等理论知识,在学生心中播下参与志愿服务的种子。同时,学校打通“第二课堂”,对学生担任志愿者经历进行记录、量化评价等,学生可领取“第二课堂成绩单”,参与星级志愿者评定。
在邱萍看来,得益于这些探索,近年来,各类志愿服务中,特别是国际志愿服务、大型赛会志愿服务中,越来越多“外语水平高、综合素质强,能吃苦、善沟通”的学生志愿者崭露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