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师周刊·教学研修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3年3月3日 星期

大体育课程:给学生丰盛的运动营养餐


□杨 峰

澥浦中学是宁波市镇海区唯一的农村初中。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校把落实“双减”与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基于学校实际和问题导向,全面构筑农村高质量大体育课程体系,率先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并以体育课程建设为领带,推动“五育”并举、全面育人,实现减负与提质双赢目标。

一体化配餐:构筑大体育课程新范式

学校确立“健体强志、以体育人、健全人格、责任担当”的育人目标,以目标为统领,全面构筑学校大体育课程新范式。

大体育课程着眼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健康中国体育强国,体育核心素养,学生终身体育发展,以及“基础知识技能+专项技能+健康意识”。

大体育课程新范式包括三大体系:课堂教学体系、校园体育活动体系、家校亲子体育体系。由传统“学”的课程转向为面向未来“用”的课程,由共性统一课程转向个性差异课程,由割裂式课程转向一体化课程。

大体育课程基于学生立场,课程目标指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推进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维大目标。

课程内容划分为基础必学、专项必学、兴趣选学三大类内容。

基础必学类包括“保健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必学类是指校本特色体育运动项目,有篮球、排球、中长跑3项,每个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其中一项运动技能;兴趣选学类是根据学生的爱好和特长,自主从学校列出的专项清单中选择一项学习。

学校全面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探索“2+3”课堂教学模式,即每周2节基础体育课,实现“以学明练,以练促学”;每周3节大体育课,以年级为单位,根据学生的能力及特点分层分组运动,实现“以练代学,以赛促练”,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以针对性指导。

大体育课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基于“体育先生+团队”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学生以6人为一个单元,分A、B、C3层,A层1人,是团队的“体育先生”,全面负责团队建设、技术指导和活动组织等,B层3人、C层2人,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学、练、评”一体,彻底变“教师教”为“学生学”,提升了学生自主管理水平和教师分层指导水平。

精准化加餐:创新“三加+三优”模式

1.“加时+优质”满足学生运动需求。“双减”后,学校全面统筹体育运动时间,开发中午和晚自习前两个时段各20分钟的体育休闲时间,每天上午30分钟的体育大课间。因此,每个学生每天在校体育活动时间是1小时50分。

同时,周六校园对外开放1小时30分主题式体育竞赛,周日家庭亲子体育活动1小时。因此,学生每周至少有700分钟的体育运动时间。

2.“加测+优化”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学校与宁波大学合作,实施运动质量监测,利用穿戴设备采集学生运动数据,确保学生体育运动密度75%以上,平均运动心率140次/分以上。

学校通过数据分析学生学习效果,迅速调整学习方案,实施技术监测下的体育精准教学。

3.“加赛+优‘秀’”保障学生技能提升。学校将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统整融合,构建“学、练、评”一体化的校园体育评价方案,设计从单一比赛到综合竞赛的“课课赛、周周赛、月月赛、期期赛、年年赛”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舞台。

大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突出以“赛”为载体,以“用”为核心,重视个体和团队的发展性评价,让学生通过校内外各级各类赛事,把必学、选学和专项内容“学会、勤练、常赛”,实现“学中练、练中学、赛中学、评中练”。

规范化就餐:彰显有趣、有序、有效特点

大体育课程变革紧抓“趣”字做文章,让学生充分享受体育之趣,深挖运动项目之趣,让学生喜欢每一个项目,体验体育比赛的魅力,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双减”之后,随着大体育课程内容选项的增多、时间的增加,学校运动氛围日渐浓厚。

全校师生能够在30秒内有序地完成从教室到走廊的排队,3分钟内能够从教室到达指定地点,在集合、列队、出操等各方面都愈加规范。除了跑操,学生整齐有序的队列还出现在食堂就餐和夜自习放学等场合,校园秩序井然,学生在体育方面的秩序达成能力迁移到做事之序、思维之序及发展规划之序。

目前,学校被评为全国青少年篮球基地;排球队获宁波市排球比赛冠军;全国青少年普遍薄弱的引体向上项目,学生整体水平名列宁波市前茅;学生近视率比上一年下降一个百分点。

通过体育课程建设,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业压力明显降低,学生的抗压性、坚韧力、责任感都明显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体育精神得到培养和磨炼,行为习惯、文明礼仪、审美情趣等都得到一定促进。

在“双减”背景下,学校以大体育课程建设为破冰点,实现了体育带动下的“五育”融合。学生不仅喜欢上体育课,真正喜欢上体育,而且享受校园之乐、学习之乐、成长之乐。大体育课程建设是对传统体育课程的革新,是对因材施教的有力诠释,更是对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的维护、运动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本文作者为宁波市镇海区澥浦初级中学校长)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