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为展现新时代大学生的奋斗与担当,本报即日起推出《答卷·“零零后”学生话成长》栏目,邀请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国家奖学金特别评审奖和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国家奖学金的获得者,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传递昂扬的青春力量。
□浙江工业大学 孔 正
2019年8月,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进入浙江工业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学习。但物理预科考试挂科、课程学习吃力、社团招新落选……一下子让我迷失了方向。
刚入学的迷茫是一场场专业宣讲会驱散的。我被环境人“继往圣绝学,治天地如初”的担当深深打动,暗下决心,也要成为其中的一员。
不知道大家是否看过电影《黑水》。它将史上最大的化工丑闻——“全氟辛酸污染事件”搬上银幕。1998年杜邦集团将40多吨全氟辛酸排入河流,导致当地农场的动物全部死亡,居民罹患癌症,30%的婴儿先天畸形。
如果没看过这部电影,我想你一定用过不粘锅、穿过冲锋衣。在全氟辛酸被大规模使用的70年间,它是不粘锅涂层、冲锋衣防水层、各类塑料制品等工业产品最主要的生产原料。一旦温度超过260℃,它就会进入环境。目前,全球99%的人体内都能检测出全氟辛酸。面对如此威胁,研发一种新的处理技术迫在眉睫。
基于此,去年6月,我以第一作者在期刊《分离纯化技术》上发表论文,提出了一种吸附光催化降解全氟辛酸新方法,可实现全氟辛酸90%以上降解。这一成果得到了行业顶尖专家的高度评价。但作为一名本科三年级学生,要完成这项研究可谓困难重重。
一开始我广泛搜集资料,比较现有技术,却始终找不到合适的方向。于是我调转方向,从污染物结构出发,创造性提出了利用F-F相互作用,构建一种新的吸附光催化材料。它通过表面氟化,实现污染物先富集再高效光催化降解,并利用吸附点位再生,实现材料循环使用。
这一想法得到了导师的肯定,但第一批合成材料降解率不到50%,几乎没有实际应用价值。面对失败,我没有气馁,不断查阅文献,请教师兄师姐,尝试各种优化方法。其间,重复了超过50次吸附、制备实验,120多次离心实验,消耗6000多毫升甲醇、1万多毫升DMF。白天课业繁忙,就晚上去实验室,记不清多少次一个人在环境催化实验中忙碌到深夜。一天傍晚,我终于合成了最佳材料,兴奋地连夜进行电化学实验弄清材料性能提升的机理。当我拿着实验数据走出环境楼,看到晨光微露的那一刻,我想我见证了一个最美的工大。
在积累大量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历经3个多月的分析、梳理,我终于总结出了全氟辛酸的降解机理。发表的研究成果,不仅刷新了学院本科生第一作者影响因子的记录,还连续4周蝉联该期刊十大热门下载论文。
为了将成果更好地应用于实际水体处理,我作为负责人组建团队,设计构建了吸附—再生水车、捕集—再生网等器件化产品并不断优化,这些产品在多项高水平科技竞赛中脱颖而出,其间还参与申请了4项国家发明专利。
去年,我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获得了保研资格。为了进一步在纳米材料领域深造,我放弃了清华大学生物质方向的直博邀请,选择在真正热爱的方向继续逐梦向前。
一个学妹曾对我说:“想要成为孔正学姐那样的人。”这让我意识到当年想要成为环境人的那份触动,已由我带给了更多的人。或许不必借光而行,你我皆是星辰,点滴努力也有巨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