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师周刊·教育随笔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3年2月10日 星期

孩子的慢不是错


□杭州市富阳区银湖实验小学 王雅菲

张文亮在《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中这样说:“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用这段话来形容小漫,再贴切不过了。

“小慢”很慢——我很无奈

“太慢了,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新生家长见面那天,小漫妈妈一边整理抽屉,一边数落起孩子。后来我了解到,小漫跟着母亲生活,其母经商欠债,常拿孩子撒气。

“老师,这孩子又脏又慢,要打要骂随你,让她别烦我就行。”家访那天,小漫妈妈竟然向我提了这样的要求。

小漫的状态着实令人头疼:整理慢、抽屉乱、作业少交、走路掉队,戴红领巾也是歪七扭八。

有一次上公开课,因回答太慢被同桌提醒,她就把同桌连人带椅子一起推倒……

无论我如何批评、讲道理,无论我为她设了何种奖励,都不能打动她分毫。回应我的都是低垂的眼帘、久久的沉默。

一个美好的名字“小漫”,硬是被学生私底下叫成了“小慢”。

为使小漫“不慢”,我不知做了多少尝试,很多人都劝我放弃。

可小漫着实令人心疼,我发现了“小慢”拖拉的原因。小漫妈妈一边嫌孩子太慢,一边大包大揽;一边出言讥讽孩子,一边又不许他人多言……简单粗暴却又言行不一、朝令夕改,让孩子无所适从,又过分积压负面情绪。小漫只好待在原地,以耽搁和懈怠来抗拒,这样她无法获得成长。

但我知道,小漫仍藏着一颗渴望“被看见”的心,我该怎样帮助这只“小蜗牛”呢?

“小慢”不慢——我很意外

我了解到小漫十分喜爱抽盲盒,就和她约定,让她许下愿望放进盲盒。如果她保持两周在学习和生活习惯上有进步,就可以从盲盒中抽取一个愿望,由我助其实现。

可新的问题随之而来,一旦愿望用完,没了奖励,小漫就“现了原形”;同时,这种对小漫“特别的爱”,在其他学生眼里成了一种不公平的表现。

正当我茫无头绪之时,学生的自发行为给了我启发。

又是一周放学时,我看到教室“感谢墙”上,有一张便利贴,上面写了一行小字:“感谢小漫,是她帮我找到了跳绳。”

我决定召开一次“听我说谢谢你”主题班会,要让大家看到小漫的点滴进步。

班会课上,我从“感谢墙”说起,提到小漫为同学做的好事时,我看到她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明亮,便趁热打铁:“你们还发现了小漫的哪些进步?”

“她现在坐姿很标准。”

“她的红领巾这周没污渍了。”

“小漫整理的速度比以前快了一分钟。”

……

发掘闪光点的过程也是不断鼓励的过程,小漫的眸子里渗出了泪花。

原来“小蜗牛”也有春天,我为之前的“不公平”向大家致歉,小漫也不好意思地说,自己不该只为得到奖励才有所行动。

我决定,每周召开一场致谢班会,让“奖励”变“鼓励”,让大家的点滴进步都能“被看见”,让班级笼罩在温馨、和谐、感恩的氛围中,让互相致谢成为班级的一个重要仪式。

每周,我都会将小漫的情况通过微信反映给她的妈妈,小漫妈妈从一开始的不回复,到偶尔一句“谢谢老师”,再逐渐到有所评价。最后,经不住我再三邀约,她终于答应放学面谈。

我们终于有了一次完整的谈话,小漫妈妈的态度明显改观,甚至主动承认自己过于情绪化。

后来,在我主持的《小坊主有约》亲子节目中,我邀请小漫妈妈作为嘉宾参加,梳理育儿过程中的困惑,为小漫创造各种提升的机会。

“不紧不慢”——我很期待

日子一天天过去,看着小漫多了一份从容,小漫妈妈也在努力改变,我终于舒了一口气。

可有一天傍晚,我还在学校,小漫妈妈的一通电话将我迅速拉回现实:“王老师,小漫离家出走了。”

惊魂未定的我,脑海中迅速搜索学生可能出现的地方,幸好,学校保卫处告知,小漫在校门口。

小漫妈妈赶到学校,见到孩子冲上来就要动手,我赶忙挡在中间,询问小漫发生了什么事。

小漫却不紧不慢地说:“王老师,今天你请我在食堂吃晚饭后,忘记拿回饭卡了。我想来想去,觉得还是要马上还给你。”

原来如此,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安抚道:“傻孩子,这么晚如果发生危险怎么办?妈妈和王老师都很担心呀。”

“可是王老师,今日事今日毕,我的计划是把饭卡还给你再回家。”听着处变不惊的“小蜗牛”说出自己的想法,我的心瞬间融化了。小漫妈妈也蹲下来握着孩子的手真诚道歉。

从那之后,小漫身上似乎真的多了一份从容。很多事情都会提前做准备,会自己先写好步骤再动手,也会耐心观察同学是怎么做的,虽然稍显笨拙,却有一种鼓足劲的可爱。

小漫从“小慢”到“不慢”,再到“不紧不慢”,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教育的复杂性提醒我不能懈怠,看见学生更多的可能性,读懂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并思考可为学生提供哪些支持,这些也都将是我继续探索的课题。

●点评:

提到教师,我们会想到“辛勤的园丁”;提到“花园”,我们会想到千姿百态的花卉,这都是生活中的“标签效应”。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很容易给学生贴上各种标签,文中的“小慢”,就代表一类学生,他们行动拖拉,就像“小蜗牛”一样,在讲求效率的班级中处于劣势。但谁又能说“小蜗牛”一定不好呢?正像“乔哈里视窗”(Johari Window)所揭示的那样,透过窗子,我们看见的可能是熟悉的,也可能是陌生的。每个学生都渴望被看见和肯定,只有当我们真正走近学生,才会发现他们的期待;只有当教师走近“小蜗牛”,才能和他们一起“散步”,满足他们的需求,引领他们在“不紧不慢”中看见自己。这才是教育者应保有的陪伴和期待。

(点评者:杭州师范大学 周 俊)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