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李云星
为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浙江师范大学高质量育人综合改进研究中心于2020年在调研典型学校基础上,结合、参照学校发展规划、学校改进计划等文本,形成了“学校高质量育人综合改进方案”制订框架,并应用于“浙江省初中校长素质提升计划”。方案设计的基本框架包括四部分。
一、校情梳理
校情梳理包括学校基本情况及学校的理念目标呈现。其中,学校基本情况包括学校所在区域情况、成立年份、性质、发展历程、办学传统、所取得荣誉等。学校理念目标包括学校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以及学校对高质量育人的理解。学校概况分析旨在形成对学校的总体认识与判断。学校总体可简分为四类学校:高位求品、中位求进、低位求生存、新建学校。四类学校的发展需求、改进需要及其思路是不同的。学校应根据自身层次水平制订适切的方案。学校理念目标系统的科学性、适切性及表述的连贯性反映着学校的“软实力”,也制约着改进方案的方向选择。
二、问题分析
问题分析是改进方案制订的基础,问题分析把握的准确性和深度,决定着方案制订的水平和质量。问题分析包括教师分析、学生分析、课程分析、教学分析、家校合作分析、社会支持分析等方面。倡导学校根据学校发展水平、阶段重点分析2~3个关键问题。问题分析强调基于数据,而不是个体模糊判断。其中,教师分析包括教师年龄、职称、梯队建设结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和能力等方面,尤其强调面向新课程、新考改的专业能力判断;学生分析方面,注重分析学生入口(如七年级统测情况等)与出口情况(重高率、普高率、分化率等)、家庭背景、整体特征等。学生分析,尤其是考试数据的分析并不是为了给学生分等分类,而是为改进提供突破口。课程分析主要关注课程顶层设计的科学性、系统性、结构性、多样性,以及与学校理念、目标系统的衔接性。例如,学校课程是否回应了学校理念目标,学校课程结构是否合理、完整等。教学分析主要分析教学的规范性、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作业设计的科学性等。家校合作分析包括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制度规范、实施成效等。社会支持分析则包括政府、社会、企业等支持情况。
三、改进设计
改进设计包括目标设计、改进原则和行动计划。在目标设计方面,强调改进目标具体、可测量、可实现、有关联(与高质量育人、学校理念目标有关)、有时限。在目标制订的过程中,强调发动学校领导班子与教师、家长、学生的多元讨论与交流,集聚学校领导、教师的意见与智慧,将问题诊断、目标确定变成凝练共识的过程。这有助于减少“学校高质量育人综合改进方案”实施的阻力。方案改进原则一般关涉但不限于主体性原则、综合性原则、渐进性原则。原则影响改进思路,学校因校制宜而不求标准同一。
行动计划是整个方案的重中之重,包括行动项目和年度计划。就科学性和针对性而言,行动项目一定要针对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如果学校发展问题在于课程,则需要提出课程改革计划;如是质量提升问题,就需要提出质量改进计划。年度计划则是对行动项目分年度安排,须涵盖年度可实现、可测量的具体目标、负责人员、主要任务、时间进度等。
四、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是为确保“学校高质量育人综合改进方案”实施而提出的相关组织、机制或资源保障。在组织保障方面,往往强调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高质量育人综合改进领导小组,以及相关分管领导牵头的工作小组。有学校为推进相关工作,专门成立了学校高质量育人综合改进中心或办公室,用于统筹项目推进。从一线学校实践来看,因学校组织分工往往是条块分工,学校改进项目往往缺乏条块之间的衔接、聚焦与整合。这也是组织保障需要解决的问题。除了组织保障,相关保障往往包括制度保障和资源保障,如经费、专家支持等。
上述论述仅提供了“学校高质量育人综合改进方案”制订的基本框架。从前期问题与经验来看,方案制订主要存在两个难题,一是对问题的深度把握有困难,二是行动项目的针对性设计不够。
所谓“学校问题”,不仅仅是客观现象的呈现,还涉及主体(学校领导)对呈现现象的把握。因主体经历、经验和认知方式差异,往往会对同一现象产生不同认识与判断。例如,对于教师年龄结构偏大的学校,绝大部分校长认为学校发展最大的问题是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但也有校长认为,根源可能是能力建设不足或教师幸福感体验不足。不同的认识判断就意味着不同的发展思路。因此,提升校长及其团队的思维深度和认知方式极其关键。针对性设计往往需要直面问题。例如,新建学校往往都会涉及班主任能力建设不足问题,但很少有学校会针对班主任问题开展专题教研和改进活动,以解决真实存在的问题,进而推动学校高质量育人。事实上,无论是对问题的准确、深度把握,还是对行动项目的科学设计,都考验校长及其团队的素养和见识。而提升校长及其团队的能力水平,则需要与优秀校长、指导专家多元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