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前沿观察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3年2月10日 星期

基于现实困境,创新育人实践
——浙江各地初中“学校高质量育人综合改进方案”展示

阅读背景

为加快推进我省初中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浙江省教育厅于2020年年底组织实施“浙江省初中校长素质提升计划”,对全省初中正职校长及其管理团队开展省级全员培训,培训由浙江师范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承办。与其他类型的校长培训不同,该计划以问题聚焦、任务驱动为重点,校长们在培训过程中经导师指导,分析诊断自己所在学校指向高质量发展的办学目标、方向、挑战与对策,形成“学校高质量育人综合改进方案”,重点寻求初中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突破点、生长点与创新点。

方案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举办者提供了一个模板,由四个方面组成,即校情梳理、问题分析、改进设计和保障机制。其中,问题分析是方案的一个重点,共有包括育人模式在内的六方面。在问题分析基础上,校长们进一步着手改进设计,举办者在这一模块中强调了改进目标设计和行动计划设计,从而有助于所设计方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从采访过的校长来看,效果应该说是比较明显的,对校长的办学思路有着不同程度的升华。浙江大学教授方展画认为:“从培训机制上来看,方案设计和完善这个过程本身,便是‘做中学’的过程,是校长们有针对性地学习、思索的提升过程,是找题、破题的设计过程,也是理念升华、行为变革的创新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一些培训项目只听不练、只学不做的倾向,增强了培训的实效性。”

“浙江省初中校长素质提升计划”目前已实施3期,1000多名校长参训。作为该培训项目负责人之一,杭州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博士唐琼一于新的一年来临之际,对前两期参训的部分校长作了一次回访,了解在参训后的两年时间内,浙江各地初中“学校推进高质量育人方案”落地的进展与成效。

本报选取了杭州、嘉兴、温州、舟山等地的5所初中的创新实践,以期窥见全省初中学校在这两年中基于关键问题、现实困境与改革需求,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部分实践探索。

——编者

□杭州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唐琼一

如何对标打造“重要窗口”新定位,创建浙江初中新样态,是摆在全省初中学校和校长面前的新课题。依托“浙江省初中校长素质提升计划”,全省各地校长瞄准高质量育人综合改进目标,以适切路径突破现实困境,创新育人实践,从而逐步推动学校的系统变革。

●方案一:借用博士团队 打造“创想研究院”

庞仿英(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仓前实验中学 校长)

问题分析:长期以来,仓前中学作为单一育人责任主体存在着三大弊端:育人路径单一;育人资源不够丰富;育人视野不够统揽全局、对接未来。针对这些弊端,学校始终在思考破局路径。

改进实践:近两年来,仓前中学依托杭州师范大学青年博士团队,全力打造创想研究院,构建了以“博士课程”为核心,以“榜样学习、博士大讲堂、项目化学习”为主要路径的“三位一体”育人新载体,对初中生实践创新素养培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路径一:榜样学习,让博士成为良师益友。在以“博士课程”为核心的创想研究院,博士即课程,“榜样学习”是初中生经历创想研究院学习全过程的隐性课程。对学生而言,创想研究院的出现,很直观地改变了学生原来“家—校”两点一线的单一生活,大学博士更是学生平淡学习生活中最闪亮的偶像。他们既是博士大讲堂里的讲师、项目学习中的导师,又是学生们的心灵导师和精神伙伴。

路径二:博士大讲堂,让学生滋生学术梦想。博士大讲堂是创想研究院的基础课程,拟通过百名博士开设大讲堂,每名学生3年听100堂讲座,进而逐渐滋生出他们的学术梦想。事实证明,很多学生,也正是在跟着百名博士的学术领域探微中,不断激发、反复追问,惊喜领略学问之神奇伟大、学术之高深玄妙,并于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的学术志趣。

路径三:项目化学习,让“胡思乱想”变成“奇思妙想”。项目化学习是创想研究院的核心课程。该课程中每位项目导师均为杭师大博士,项目主要面向八、九年级学生。让学生们跟着博士做研究,目的就是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将许多“胡思乱想”变成“奇思妙想”,并借由项目问题关注社会问题,逐渐形成“志、趣、能合一”,并内化为人生价值追寻,激发社会使命担当。

●方案二:聚焦改课 打造“灵动课堂”

章建春(杭州市富阳区春江中学 校长)

问题分析:尽管“转变学教方式”已倡导多年,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虚假学习、浅表学习的真实困境,这些现象与问题直接影响着“双减”政策的落地、育人质量的提升和学校高质量发展。

改进实践:春江中学基于现状开展针对性问题分析诊断,聚焦课改中的“改课”,着力打造“灵动课堂”。春江中学定义的“灵动课堂”是指师生在情感、态度、知识、技能、思想、行为等各层面同步共情、同频互动、思维共鸣、知识共长的活力型与智慧型课堂。把“问题驱动、情境调动、方法撬动、平台互动、评价触动”等5个“动”作为“灵动课堂”的构成要素。其实质是学生思维的灵动,让学习在课堂中真实发生,提升课堂育人质量。在“改课”实践中,学校尤其重视平台互动之于学生的价值,在课堂教学中搭建师生及生生之间思维碰撞、对话交流的平台,使之成为学生思维得到训练、技能得到培养、能力得到发展的主要渠道。

学校聘请了浙江师范大学教授蔡铁权等组成的专家指导团队,共同商讨明晰了项目的实施路径,其目的是实现由“知识为本”向“素养立意”的教学转变,并让教学精准。在教学设计时,团队教师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程序性和价值性知识,针对不同知识采用不同教学策略和课堂评价方式,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通过“灵动课堂”有效性要素的探索与实施,学生的学习效能感提升、思维性增强,教师更加关注对学生学习本质、学习过程和学习规律的研究。“灵动课堂”的改革实践提升了初中课堂教学质量,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方案三:拓展路径 把“学做人”落于实处

李新浩(嘉兴市秀州中学初中部 校长)

问题分析:秀州中学初中部具有120多年办学历史,名人校友璨若星河。面对社会上对教育“育分还是育人”的质疑,秀州中学校训一言阐明,“我是秀中人,一生一世学做人”。校训100多年来深深镌刻在秀州中学人心里。那在新时代,怎样把“学做人”落于实处?如何构筑秀州中学复兴工程并同时构建学校高质量发展保障机制?

改进实践:近两年,学校秉持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坚持“‘五育’并举,学做融合”的育人理念,紧扣“承百年文脉,兴文化名校”的办学愿景,着力提升学校的综合办学质量。秀州中学初中部探寻了3条路径。第一,校友文化熏陶。如以人民科学家程开甲校友为代表,学习校友爱国、爱校、民主、科学的精神品质和崇礼尚善、修业进德的人格修养。第二,细节德育浸润,倾力打造特色德育品牌。以“细节德育”引导学生重生长、重生成、重生命;以“家庭德育积分制”实现家校融通,协同育人;以“综合素质评价”实现全程育人、全科育人、全员育人。第三,学做课程融合。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到访秀州中学,并称赞秀州中学为平民教育策源地。新时代秀州中学初中部注重知行合一,建构完善的“学·做”课程体系,实施具有践行效力的践学式课程。2022年4月以来,秀州中学更是抓住新课程新课标重塑学校的新机遇,进一步探索学校“学·做”课程的深度融合。

●方案四:设计学习场 给学生向往的生活

陈洁(温州市瓯海区梧田第一中学 校长)

问题分析:“双减”政策实行之后,学生在校时间较以往变多,如何让学校成为学生的向往之地,给学生向往的生活?学校如何激发学生活力,把学校办成学生热爱的地方?

改进实践:梧田一中提出了“打造学习场,谋求高质量教育发展”的目标。学校面向未来学校的发展愿景,打造了大量的学科专用的梧悦拓展空间,包含阅读、艺术、科创、心理、劳动等场景,以及在校园开发了丰富的学习微场景。梧悦拓展空间和学习微场景通过课程和活动,正呈现出学习场的作用,构建学生向往的未来学校。在智能科技方面,利用学校的梧悦STEAM空间开发拓展课程,让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在教育中协同共生。在人文艺术方面,通过篆刻、阅读等专题学习场的构建,梧悦艺术空间的创建,传递艺术与人文之美。

拓展课堂空间,使学习通向“天地自然”。通过开心农场的四季种植收成、校园植物调查、“从海水到餐桌上的盐”等微项目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感知自然的力量和劳动的价值。以“场”育人,空间赋能,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学习场中感受生活的美好、体验生命的意义、张扬蓬勃的活力。

●方案五:教学评一致 形成教师专业成长内生机制

秦相斌(舟山市嵊泗县初级中学 校长)

问题分析:嵊泗县初级中学地处浙江东部海岛,“离岛微城慢生活”,长期以来名师骨干力量较为缺乏,教师的专业自觉亟待唤醒。而强校必先强师,对于离岛嵊泗而言,必须走一条契合海岛实际的教师专业成长之路,学校该如何找到教师专业成长与学校发展的最佳契合点,努力形成教师团队自我赋能的内生机制?

改进实践:学校启动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改革,以“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与教学策略”为主题,开展主题式序列化的研修,构建起“立足课例、整体推进、研训一体”的研修机制。以提高教师素养提升课堂品质、以优化教学设计带动课堂变革,整体推进“任务驱动思维课堂”课改重点项目,为教师搭建了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学习平台,形成了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的浓郁教研氛围。

同时学校构建团队评价机制,将教师合作纳入常规管理,学校管理层加强专业引领与示范,做教师专业发展的合伙人,推动教师合作共研,打造教师合作文化,激发教师成长内驱力与归属感。学校社会组、数学组先后被评为省先进教研组,学校也被评为省三年校本研修先进集体,并顺利通过了浙江省现代化学校评估。学校着力打造的教师专业成长内生机制,是凝聚和激励教师团队进行教育教学创新的力量所在。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