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市贺村第一中学 毛慧倩
我的班上有一个不普通的学生。他因出生时缺氧而成为一个脑性瘫痪儿,行动不便,语言表达不清;他胆小畏缩,社交能力差。他的名字叫小涵。
小涵将近一米七的大个头,却只能一瘸一拐地倚靠着母亲瘦小的身体行走。
初见小涵,也是我成为班主任的第一天。可以说,小涵的成长之路也是我的成长之路。
我关注他,却也茫然无措,当时以为,只要视其为普通学生,便是对他最好的照顾。
但事与愿违,小涵注定不是普通学生,他感受不到校园生活的美好。他总是低头沉默,周围的同学也开始嘲笑他。
小涵厌学了,每天待在家里看小说。我和他家长多次沟通后都无果,只能选择上门家访的方式来深入了解小涵的情况。
我进门后,看到他木然地坐着。我轻敲他的背。他对我的到来,显然有些吃惊。但他还是不愿意和我沟通,在我20分钟的独白后,终于,他愿意把想法写出来,通过文字来传达。
“我恨,我在很久以前就发过誓,我不相信任何人。”“冰冷的话语刺痛着我的心。”“我恐惧着所有,憎恶着所有。”“从小到大我都被周围异样的眼光注视着,我从恐惧到害怕,从害怕到麻木。”“我为什么要活着?我看见我的前路一片黑暗,我无法摆脱,也无法超脱,这是黑暗的泥潭。”
他的文字充斥着对周遭的不满,看不到希望。
我拉着他的手,望着他的眼睛,不断向他传达着世界的善意和美好。
终于,他同意回到学校上课了,我陪伴着他、支撑着他,一步一步,缓慢但是坚定地回到学校,重新开始学习。
但校园没有改变,周围的同学依旧讥笑他说话和走路的缓慢。
我咨询了一位特殊教育教师,那位教师严肃地告诉我:“如果你忽略小涵,那么学生就会忽略小涵。”
我明白了,一视同仁虽好,却不能帮助小涵以平等的姿态融入世界。
我便有意在上课时点他的名,每次小涵被我叫起来回答问题,就仿佛电影在放慢动作,学生们窃窃私语,表现出不耐烦。
有胆大的学生提议:“老师,他不会,换人吧。”
这时,我总会坚定地说:“没事儿,我们有时间,可以等等小涵。”然后,我会微笑着望着小涵,对他说:“慢慢来,我们都会等着你。”
小涵最初也是懵然的,好一会儿都回答不上来,十次有八次都是无疾而终。但时间一长,班里的学生也开始习惯这样的场面,他们不再窃窃私语,也开始变得像我一样,温柔地鼓励小涵。
小涵终于不再畏惧,也不再讨厌学习,他开始敞开心扉,交上朋友,班里的学生也都包容起小涵的慢动作,开始教他不会的知识点,开始拉着小涵走路,支撑着他勇敢前行。
小涵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回答问题的次数也开始增多,甚至有时候是主动举手回答。
八年级上学期快结束时,我看到小涵同组的学生在和他说话。我很好奇,走过去听,我听到学生跟他说:“小涵,慢慢来,我们都会等着你。”那时候,我突然觉得小涵是我们班上的一分子,他不再是教室里的客人。
大部分脑瘫儿童就读于特殊学校,但许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在普通公立学校就读,和诸多正常学生在一起,变得“正常些”。
而我们,就是守护他们的人。其实做一件事很容易,但持之以恒地为一件事而努力,却需要长久的付出和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