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强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事关民生福祉,事关国家民族的未来。
教育强国,阔步前行。这1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比例连年保持在4%以上; 2021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共有专任教师1844.4万人,比2012年增长26.2%;2021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2.93万所,在校生2.91亿人,与2012年相比,学校增加6300余所,在校生增加2800余万人……数据有力折射,今天的中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
更好的教育,更好的未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这也预示着,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发挥。
以高质量教育体系助力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何谓“中心任务”?就是统揽一切、压倒一切的任务,就是需要各行各业围绕“中心任务”转,脚踏实地去干、去闯、去拼的任务。何谓“首要任务”,就是第一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需要方方面面树牢“首要”意识,起而行之、勇挑重担、攻坚克难的任务。众所周知,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面对中心任务、首要任务,必须加快建设适应新发展需求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源源不断输送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筑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是10年来贯穿我国发展教育的一条主线——将立德树人上升至“教育的根本任务”的战略高度。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核心是立德树人,“高质量”更应侧重于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格的形成与道德的发展。从“立德树人”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再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三句话共同揭示中国教育的本质目的、任务、功能,以及“培养什么人、怎么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一系列教育工作当中的根本问题,引领中国教育的改革发展沿着健康的方向前进。放眼未来,如何更好落实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就是要坚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下大力气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说到底是为了推动问题有力解决,从而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补短板、强弱项,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从督导检查情况来看,推进基本均衡发展尽管取得明显成效,但与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还有差距,一些深层次问题亟待破解。比如经费保障难度较大,一些省份未能够实现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存在缓拨、欠拨、挪用义务教育经费的现象;办学条件仍有一些缺口,尚有一些学校在教学及辅助用房、体育运动场馆等方面有缺口;受城镇化等因素影响,一些地方面临着“乡村空、城镇挤”的突出矛盾。这就要求,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坚持以解决问题为抓手,着力破解人民群众在教育领域的急难愁盼问题,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锚定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教育强国。因此,必须锚定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谋篇布局、细化政策,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而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相互联系的系统而构成的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大体系里含有无穷无尽的小体系,小体系里含有无尽无量的、可以无穷深入的更小的体系。因此,在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健全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构建适应技能中国建设需要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构建助力科技自立自强的高等教育创新体系、建设高水平现代教师教育体系,以及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理应成为着力重点。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体现了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教育发展这一战略“先手棋”。加快建设适应发展要求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更好的教育,铸就更好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