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2年10月18日 星期

“教资热”是虚火过旺吗?


新闻回顾 9月伊始,全国31个省份启动2022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的报名工作,笔试将于10月29日举行。9月6日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教师资格考试报名人数已由最初的17.2万人次跃升至了1144.2万人次。

乐见“教资热”升温

□李 平

10年下来,教师资格证报考人数翻了66倍,教师资格证俨然已是当下“最热门”的职业证书之一。教师资格证是教师准入门槛。“教资热”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目光聚焦于教师行业并有了准入资格。这是个好现象,有利于教师队伍整体素养的提升,以及教师队伍的优化。

其一,教师资格证报考人数日益庞大,高素质人才源源不断地加入,为教师整体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可能。在不少综合性大学,毕业生拿“两证”成了“标配”,这“两证”就是学位证和教师资格证。而热衷于考取教师资格证、有意向投身教育事业的研究生数量也相当可观。这些都让教师队伍优秀人才选拔的“分母”增大了。

其二,“教资热”会进一步发挥“鲇鱼效应”,激活教师队伍“一池春水”。随着报考教师资格证的人越来越多,教师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教师岗位是铁饭碗”的固有观念将会被打破,教师职业将面临大洗牌,为教师队伍的“良币驱逐劣币”奠定了基础。

有网友提到,这么多人报考教师资格证,教师岂不是要过剩了?其实这样的担心大可不必。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已认定取得教师资格证书人员近3700万人次,但全国专任教师总数近1800万人,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教师资格证书持有者目前的职业不是教师。教师资格证只是个敲门砖,获得这本证书并不意味着一定能走上教师岗位。年轻人一旦选择了教育行业,需要不断提高综合能力,精进专业能力,尤其准备投身教师职业的非师范生,还应辅修师范专业的课程、参加教育实习,才有可能站稳讲台。

光有“考证热情”还不够

□许朝军

“教资热”一年胜似一年,从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教师职业在社会认可度方面的显著提升,让人们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前景充满信心。但我们也要看到,目前“教资热”形势大好的背后,存在着一些隐忧。

超过千万人的报考大军,折射了教师资格证的受欢迎程度很高,但年轻人光有“考证热情”还远远不够。从实际来看,有不少人是迫于现实种种,抱着“先考一个再说”的心态来考证,因此不能只单纯看考证人数的多少。要去除“教资热”虚火,更应提高“考过”门槛,尤其要重视对教师专业素养等方面的考查。

高校可面向学生开展专业化的教育素养培养和从教理想锻造活动,提前一步入手激励,早先一步干预引导,帮助热爱教育的有为青年学子尤其是非师范类高校学子夯实专业基础,让矢志从教的理想信念和为民族教育事业奉献的决心、信心早早根植于他们的心中,以更好地投身教育事业。

随着持有教师资格证的人越来越多,理应加强教师资格证管理,对不足之处作出相应的改革,比如加大对报考者专业素养的考查力度,从源头做好教师从业者的把关工作;再比如对教师资格证实行持证资格注册制度和动态培训学分监管制等,加强持证人的继续教育学习环节,出台教师资格证退出机制,对出现违法违规、继续教育不合格等现象的持证人加以警告、吊销资格证等处理,于“教资热”而言,这些举措都不失为一种匡正与纠偏。

让“教资热”真正成为“从教热”而不是“证书热”,这才是教育改革发展之福、教师队伍建设之福。

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指日可待

□戴先任

“教资热”的背后,是“教师热”。随着教师这一职业的吸引力越来越大,“教资热”近年来才会持续升温。

不仅出现“教资热”,师范院校近年来也受到越来越多高考生的青睐。在一些地方,一些985知名高校投档分数甚至低于211师范院校。“师范院校热”“教资热”与“教师热”是水涨船高的关系,都是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反过来,师范院校报考、教师职业“越来越火”,又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于教育事业,促进教育事业的“良性循环”,有利于提升教育质量,有助于推进教育事业长足发展。

要让“教资热”“教师热”能够持续“热”下去,还要切实保障中小学教师待遇,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在广大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仍然存在教师招不来、留不住等问题。有鉴于此,就要继续加大对乡村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强化农村教师待遇保障。

既要保障教师待遇,还要提高中小学教师入职门槛。现在教师职业吸引力上来了,想加入教师队伍的人越来越多,这就具备了优中选优的条件,更应该严格把关,避免滥竽充数。

“教资热”不能止于对优秀人才的吸引,还要借“教资热”烧起一把净化、“提纯”教师队伍的“火”,锻造教师队伍,让更多真正热爱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能够投身教育事业,让教师队伍能够更好地“优胜劣汰”,从而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教师职业更有吸引力了,理应带来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这也是一种水涨船高的关系。只有这样,“教资热”“教师热”也才能更为持久,才会“越来越热”。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