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建
●要在线上和线下严防所谓的“名校父母”输出“鸡娃”理念,更要在全社会重塑健康科学的“教育成功论”。
“揭秘!清华父母如何培养孩子上清华?”“北大妈妈教你这样教育下一代!”“斯坦福妈妈强烈推荐这几本课外读物!”……近年来,一些顶着名校头衔的自媒体靠着晒育儿观、育儿方法和育儿好物走红网络。不少父母在关注这些账号后,很容易陷入“名校父母”有意无意营造出来的一种教育焦虑而无法自拔。
近日,教育部就全国政协委员提出的《关于严防“名校父母”输出“鸡娃”理念抵消“双减”工作成效的提案》答复称,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双减”工作重要决策部署,联合中央网信办等部门继续开展线上巡查,集中治理蹭炒教育热点、编造虚假信息、渲染升学焦虑等恶意炒作行为,坚持露头就打、重拳出击,持续保持高压态势。
所谓“鸡娃”,其实就是“虎妈”“狼爸”给孩子打鸡血,一切向成绩看,一切向名校看。“鸡娃”当然只是套路,贩卖焦虑才是生意。在这个逻辑里,那些著名的娃和家长,不过是放大教育焦虑的道具,而此后发起的交易,才是目的所在。
事实上,网络上不少宣称自己是“名校父母”的自媒体博主,可能孩子并不在名校,自己也是个“南郭先生”,却以“名校父母”身份名正言顺地评说教育热点、分析教育政策、“分享”教育理念。如果再任由他们带领一众家长进入“鸡娃”“内卷”怪圈,确实很容易消解“双减”成效。
更何况,“名校父母”的“育娃经”真的值得奉为圭臬吗?非也。一则,“名校父母”本来就不等于“教育专家”。孩子的成长成才具有规律性,也有偶然性,成功的孩子背后未必有成功的父母。原生家庭对“神童”的影响,并不具有决定性。二则,如果“名校父母”恒等于“成功教育家”,那么,教育的进化论显然就失效了。家庭教育固然重要,但迷信“龙生龙,凤生凤”的所谓绝对经验,却是忽略了孩子个体差异以及学校、社会教育的重要性。此外,辩证地看,“名校父母”的好做法,对自家孩子也只是具有学习借鉴意义,生搬硬抄,无异于刻舟求剑。
道理人人懂,架不住很多人“耳根子软”。炒作多了,谎言也就成了真理。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必要狠刹“名校父母鸡娃”之风。2022年6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定》,明确要求“申请注册从事经济、教育、医疗卫生、司法等领域信息内容生产的账号,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要求其提供服务资质、职业资格、专业背景等相关材料,予以核验并在账号信息中加注专门标识”。此外,规定还进一步明确了利用名校炒作获取利润相关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可见,治理假冒“名校父母”的“鸡娃号”并不难,只要平台方落实好前置审查的义务即可。如此一来,不少在网络上口若悬河的所谓“名校父母”,恐怕都会就地现出原形来。
立德树人,教育之本。名校与普校,不能用“成功学”的市侩标准来区分。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段人生都是值得珍视的。教育的成功与父母的成功,当有更温暖、更长远的“度量衡”。我们要在线上和线下严防所谓的“名校父母”输出“鸡娃”理念,更要在全社会重塑健康科学的“教育成功论”。为孩子减负这件事,说到底,涉及的每个部门每个人都不能“走火入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