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师周刊·课堂创新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2年10月14日 星期

与理性素养同样重要的还有诗性素养


□朱华贤

《新民晚报》(2022年4月18日)有篇题为《夜空是蓝色的吗》的短文,读来意趣横生。

文章写的是一名小学生对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中叶圣陶先生所作的一首儿歌《小小的船》提出了质疑。

儿歌共四句:“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学生不认为夜里有“蓝蓝的天”,爷爷(即文章作者)解释这是浪漫主义手法。

这年寒假,学生随父母去广州旅游,在乘坐夜间航班时,观察到夜空“不是漆黑的,而是灰色的,月亮周围有点亮,是浅灰色的,但不是蓝色的”,更是咬定儿歌写错了。

学生的语文教师感慨“其实天空是什么颜色的,现在已不重要。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能对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提出质疑,并通过自己的观察提出见解,就算这种见解是错的也没什么。这种学习态度不正是我们对学生的希望吗?”

她表扬这个学生“爱动脑筋”,特意在课堂上让他上台分享观点,并奖励他一朵“学习积极分子”小红花。

短文中的每一个人,都尽力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实现自己的主张。但我要说的是:大人们的处理不够恰当。

对学生的大胆质疑表示支持和宽容,这无疑有积极的一面,但这个学生的思维很可能死抱着科学、审慎、理性不放,这对他今后学习语文会产生一定的障碍。

与理性素养同样重要的,还有诗性素养,两者不可或缺。

诗的创作追求形象美、节奏美、意境美、情韵美,读者通过阅读或朗诵诗,获得艺术体验。如果用理性工具去衡量或鉴定诗,往往会得出“不科学”的结论。

唐代杜牧有一首著名的绝句《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有人曾提出:明明是“卧看”,怎么“扑流萤”?实际情形肯定是打蚊子。因为萤火虫不缠人,而蚊子爱叮人。

也许这种推论更接近真实,但作为诗,正当诗人在美好的夜色中悠悠然仰望星空之时,突然被蚊子叮了一口,“轻罗小扇拍蚊子”,岂不是大煞风景?

人们在长期的文艺实践中,逐渐形成一种约定俗成:有些事物宜于入诗,比如萤火虫、蝴蝶、燕子、大雁等; 而蚊子、苍蝇、癞蛤蟆、秃鹫等,则不宜入诗。

在《秋夕》一诗中,那忽闪忽灭的流萤,就有一种天然的凄清和孤独,与整首诗的意境非常和谐。

再来看《小小的船》,不管叶老有没有考虑过夜空颜色的问题,他写成“蓝蓝的天”都是合乎情理的。因为全诗的意象:新月、繁星,还有我(儿童),都是新生事物的组合,其意境宁静、悠远而辽阔,而唯有搭配“蓝蓝的天”才相得益彰,换成“黑黑的”或者“灰灰的”都会损害这首童诗的意境。

“蓝蓝的天”给人晴朗的联想,有一种纯净与幽深的感觉,有诗的味道。

《夜空是蓝色的吗》这篇文章还为《小小的船》解释“叶老那首诗写于上世纪50年代,那时候没有污染,也许月亮周围的天空会有点蓝”。

这仍然是用理性的方式去判断诗人的想法,认为诗人看到夜空是黑色的,就会把它写成“黑黑的”,只有当诗人用肉眼看到夜空是蓝色的,才会写成“蓝蓝的”。

叶老真的可能这样吗?笔者以为,这是对叶老诗性表达与感受能力的严重低估。即使叶老知道夜空是漆黑一团,也绝不会写出“只看见闪闪的星星黑黑的天”这样的句子。

理性素养追求的是科学与逻辑,诗性素养追求的是生动的姿态、丰赡的想象、新奇的视角。在基础教育中,这两种素养都需要培养,而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小学中低段,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诗性素养,不能一味地强调科学与理性。

作为语文教师,还应该清晰地认识并努力做到:用诗歌的方式教诗歌,用小说的方式教小说,用说明文的方式教说明文。

当学生从某个角度提出质疑时,作为教师和家长,必须冷静思考一下,应不应该刻意引导和鼓励?

考问诗歌或其他文学作品的科学性,必定损伤学生的艺术欣赏与表达能力。

科学理性是一条腿,艺术诗性是另一条腿。只有两条腿都得到发育,都健壮有力,才能在拔节成长的道路上跑得快,跑得远。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