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师周刊·理论研究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2年10月14日 星期

论幼小衔接习惯养成的三个抓手


●重视学生的习惯培养,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象山县丹城第四小学 李王芳

由于家长对幼小衔接存在认知误区,很多一年级学生在入学初期易在规则意识和习惯养成上有缺失。作为一年级班主任,在学生进入小学的初始阶段,要重视学生的习惯培养,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一、微处入手,明确习惯养成的项目

由于一年级学生认知能力有限,班主任对习惯养成的着力点就不能大而无当,需要从学生的日常细节入手,紧扣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规律,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服务。

开学初,笔者就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观察,发现他们缺乏良好的规则意识,比如在长时间排队时会发出声音,甚至还会相互推挤。于是,我将“排好队,走好路”作为习惯养成的开篇。首先,拍摄学生每次出操排队时的视频,让他们在每天晨会课上观看,并说说哪些同学做得比较好,哪些同学需要改进;随后播放高年级学生的整队视频,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差距;最后提出明确要求:排队要做到“静悄悄、腿脚快、齐刷刷”,在行进过程中做到“队伍一条线,手臂自然摆”。通过两周的强化训练,学生的整队和队伍行进情况都有了明显好转。

当然,习惯的养成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低年级学生容易忘记已经形成的习惯,这就需要班主任将“习惯成自然”作为训练目标,在不断实践中强化、夯实。如在班级管理中,通过开展“我的地盘我做主”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让垃圾回家”的习惯,维护好自己周围的卫生环境。不过,学生良好习惯的意识不强烈,如果缺乏提醒就会被“打回原形”。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在班级中挑选习惯较好的学生组建“班级习惯养成小卫士”,让这些“小卫士”不断提醒全班学生,一旦有垃圾产生,及时让它们“回家”。推而广之,就是要将各种习惯的养成贯穿自己生活、学习的始终。

二、依托竞赛,提高习惯养成的效益

在习惯养成过程中,班主任可以借助游戏等各种形式进行竞赛,为学生创设可感鲜活的情境,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内在动力,为习惯养成搭建平台。

在与学生的相处中,笔者发现,不少学生缺乏自理能力,甚至不会最基本的“系鞋带”,每天请教师系鞋带的学生不在少数。为了让他们快速学会,提升自理能力,笔者利用班队课专门讲解了方法,并告诉他们一周后将开展比赛。有了竞赛,学生也有了兴趣,不仅认真聆听,训练时还热情高涨。在比赛中,笔者设置了小组出线赛、精英PK赛、巅峰对决赛,让参赛选手突破重围,最终产生冠军。冠军能得到一张“自理小能手”的表扬信和小礼物,其他表现较好的选手,则能获得“笑脸换分”的奖励,让每名学生都能享受到比赛所带来的巨大乐趣。

在开展竞赛引领学生习惯养成的过程中,除了突出个人、树立榜样外,也可根据具体内容,尝试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懂得借助团队力量,帮助自己养成良好习惯。

三、借力评价,树立习惯养成的自信

很多教师受传统理念影响,更多关注正面引导的策略,而忽略学生表现的后续评价。事实上,对学生进行导向性和激励性评价,可以客观评价学生习惯养成的整体效果。

低年级学生的成长离不开他人的鼓励与欣赏。在这一过程中,成人评价尤其是教师的认可尤为可贵。教师要及时捕捉他们在习惯养成中的亮点,用语言进行激励,让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感受到认可,享受自己努力带来的愉悦体验。

但是对学生仅进行语言表扬是远远不够的。针对这一心理特点,笔者尝试以表扬信的方式鼓励学生。表扬信还可让学生带回家,让家长看到自己孩子的进步,从而激发学生自信心。

每周三的班队课是学生最期待的时刻,因为这个时候笔者会对他们上一周的习惯养成进行小结。在课上,笔者会对“课堂小明星”“环保小卫士”“爱心小天使”等一一填写表扬信,让学生在全班朗读,并让他们将这封“敲着老师名字印章”的表扬信带回家读给家长听。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也更好地强化了家校沟通。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