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武怡晗
500多年前,王阳明游历家乡余姚,在中天阁收徒开讲,以“致良知”“知行合一”等阳明心学精髓,传道授业解惑;500余年后,余姚市教育局“同道人”读书会在中天阁论道,探讨阳明文化如何融入教育发展……
“王阳明丰富的教育内容、鲜明的教育原则、多样的教育方法、鲜活的儿童观,都有待于阳明故里的教育人继承和发展。”余姚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王胜战说,作为阳明故里的教育人,更应继承好、传承好,甚至创新发展好阳明心学。
近年来,余姚市教育系统发挥文化育人功能,以王阳明教育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为引擎,秉持“文化浸润每个生命幸福生长”教育理念,发挥学校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主战场作用,探索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余姚路径。
以文化人
“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
作为余姚文化“金名片”,阳明文化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但如何让“高高在上”的哲学思想为师生所接受?又如何让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深入课堂,发挥当代价值?
“要倡导文化的教育,教育的文化;更要思考拥抱、传承什么样的文化,重点是思考如何做好文化育人。”王胜战说,余姚市教育局对全市122所中小学校摸底后发现,以余姚历史名人命名的学校有33所,其中,以“阳明”命名的达到12所。此前,虽然学校对传统文化价值形成共识,但不少学校缺乏统筹协调、规划引领,且各校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难以形成高效的校际联动,更难在县域内形成规模化的集聚效应。
搭乘市级层面推进阳明文化的东风,去年,余姚市教育系统公布首批33所名人文化培育学校联盟校的名单,其中阳明文化培育学校有12所。“我们的名人文化培育学校突出‘同道人’的概念,让联盟校在阳明文化探究上携手并进。”余姚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郑水军介绍,在余姚市委宣传部协助下,联盟校有了涵盖教育、社科联等部门的专家团队,市教科所也安排专职教科员担任联盟校的联络员;同时,在联盟校层面,市教科所定期组织参观交流、征文活动,帮助学校提炼办学理念、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不仅请专家、建平台,余姚市教育局还抓好“关键少数”,在校长层面成立“同道人”阳明文化学习联盟,通过读书会的形式,组织校长“打卡”学习,深入研读王阳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教育理念。翻开手机里“百日学阳明”的心得记录,余姚市第三中学校长赵仲华回想起走访阳明故居、阳明讲学遗址和诵读阳明心学的经历,“从最简单践行不说谎、不抱怨、尽己责开始,学习也是自我认知提升的过程。只有校长心中有阳光,才能去温暖一所学校”。
纲举则目张,在校长们的示范带动下,各校纷纷成立“同道人”读书会,开展校领导率先学、行政人员跟进学、全体教师自主学等活动,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品读阳明思想,形成了学校“致良知”学习共同体。
“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王阳明家训《示宪儿》三字一句,韵律和谐,句意明确,低段学生也可以学习。”今年8月中旬,在联盟校研讨活动上,入职3年的陆埠镇中心小学教师王瀛苑登上讲台,分享将阳明文化融入低年级段德育教学的思考与做法。这让台下教师们眼前一亮。“我们很欣慰地看到,年轻教师也有兴趣研究阳明文化。”郑水军说,眼下,一批批像王瀛苑这样的90后教师脱颖而出,成为研究阳明文化的主力军。
以德育人
“融入教学”推动“落地生根”
“去哪里能买到正式读本?”上学期,读完《图说阳明》电子试读本后,余姚市丰北小学不少家长询问校长王红专。“读本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学校以新居民子女为主,尽管很多家长没有了解过王阳明,但是也能和孩子一起阅读。”王红专是读本的编委之一。他说,全书经过团队精细打磨,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简明扼要的文字,用14个章节再现王阳明的一生,每章包含导语、绘本阅读、活动分享、古迹研学等内容。
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进什么、进多少、如何进”一直是困扰学校的难题。去年6月,余姚市教育局牵头组建了一支由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组成的创作团队,历时一年编写了《图说阳明》《寻迹阳明》《感知阳明》《品读阳明》4本以阳明文化为主题的地方教材。“课本紧贴一线教学,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4本教材的内容各有侧重且有序递进,力求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将阳明文化融入校园生活。”郑水军说,余姚发挥好学校的主阵地作用,通过市级层面校本教材,将阳明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教学、课外实践、生活美育等环节。
“在高中段《品读阳明》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就结合高一语文必修上的《家乡文化生活》章节,落实相关教学计划,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读本编委之一、余姚中学教师程载国说,高中是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关键期,读本不仅优选反映王阳明自强不息生平、“致良知”思想的古文,还从语文延伸到德育,突出立志的重要性。同时,对应新课标中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在课后作业设置上凸显思辨性、实践性。“教材中有个问题是‘查阅王阳明离开余姚多少次’,这就要求学生有探究精神,并在探究的过程中深化对家乡的认知。”程载国说。
为了引导学生在“知行合一”中,沉浸式了解阳明文化,余姚市构建起社会实践的文化大课堂。学生可以带着《寻迹阳明》一书,选择余姚教育、文化、旅游、共青团等部门遴选建设的“文化之旅”研学旅行基地,探访“阳明文化之旅”研学旅行精品线路。
新学期,在龙泉山上的王阳明故居,来自兰江中学的新一批“小小讲解员”上岗。在余姚博物馆的助力下,以馆校共建的方式,兰江中学成立阳明文化宣讲团,由学生担任志愿者,定期参与“阳明文化我传承”活动。在阳明故居里,不仅有中学生讲解,还常有幼儿园的小朋友探访。“孩子们对家乡的了解,就是从龙泉山开始的。”余姚市机关幼儿园园长袁鲁说,学校位于龙泉山脚下,他们每周组织幼儿爬山锻炼,并探访阳明故居、中天阁等古迹。“我们会玩‘寻找阳明先生的雕像’‘数一数故居房间数’等游戏,孩子们也会发出‘为什么阳明先生的家这么大’‘为什么他的衣服与我们不同’等问题。”袁鲁说,结合幼儿认知,幼儿园构建起基于阳明文化的人文、数学、科学等游戏课程。
以行为知
“培育心志”激发“幸福教育”
每周一中午,余姚中学校园电视台都会播放《传习不辍,实获我心》栏目,由学生诵读一句王阳明名言,并讲述自身实践体会。“我们希望激发学生崇德向善的内心力量,试着从‘他育’走向‘自育’。”余姚中学校长赵红庆说,除了诵读经典,学校还推出“心动力”校本课程,成立阳明实验班,构建起“良知育人”模式。
在阳明文化浸润下,学生们收获颇丰。在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首届全国中学生国学大赛中,该校8名学生从全国8万人中脱颖而出进入复赛环节,决赛阶段有2名学生挺进全国10强。
“最重要的是,阳明实验班的学生们以家国情怀为己任,成为校园里‘行走的正能量’。”让班主任程载国记忆深刻的是,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全省高中学考选考推迟,不少学生压力倍增。感受到校园里紧张低迷的气氛,阳明实验班的学生们积极策划国旗下的主题演讲,激励校园里的“同行人”。
读完阐释王阳明哲学思想的《传习录》后,余姚市城南小学语文教师陈雪媛将感悟引入课堂。“王阳明提出‘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这也启发我在日常教育中要从培养学生心志入手。”针对部分厌学学生,陈雪媛以“心志日记”为载体,鼓励学生坚持做好一件事并记录下来,做自己的“小英雄”。“心上悟,事上练”,在教师和家长的陪伴下,学生们的心志伴随着“心志日记”变得成熟,从学习的习惯、学习的内驱力到学习的有效性,均有明显改观。
班级调查显示,推出“心志日记”以来,全班喜欢读书的学生从27.3%增加到78.38%,自觉完成作业的学生从54.05%提高到83.78%。此外,91.8%的家长认为,孩子学习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这也是我们的初衷,通过学习阳明文化,从育心教育入手,激发每个学生的上进心,引导更多学生学会自我教育”。王胜战说,阳明心学告诉我们心为何物、心安何处、心何以修,这是一门心灵哲学,也是幸福之学。在推进阳明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中,去年年底,余姚提出“幸福教育”理念,践行“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位学生”的教育使命,以“文化的教育”推进“教育的文化”,实现“办幸福学校、塑幸福心灵、享幸福人生、树区域品牌”的教育追求。
如今,阳明文化不仅润泽余姚当地学子,还走出余姚,通过教育援疆,在天山脚下焕发蓬勃生机。新学期开学季,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市阳明小学,教师们手握毛笔,饱蘸朱砂,在一年级学生的额头正中轻轻一点,朱砂启智。库车市阳明小学是宁波全链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飞地项目学校,也是余姚阳明教育集团的联盟校之一。这几年通过援疆师资、教育教学等方面帮扶,学校将阳明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教育教学各领域、各环节,在打造老百姓家门口优质示范校的同时,推进文化润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