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顾 最近,四川宜宾的陈女士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一张班干部竞选岗位表,除了班长、中队长等“传统岗位”,还有一些特别的班干部岗位:“饮水机长”“走廊廊长”“灯长”“窗台台长”“前门管理员”……班里51个孩子,班主任设置了50多个班干部岗位。(9月12日光明网)
发掘每一个孩子的管理才能
□张立美
在人们固有的印象中,中小学班干部,比如班长、学习委员、课代表等基本上被成绩优秀的学生垄断,只有在不少人眼中相对辛苦的劳动委员,才轮得到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担任。这使得班干部往往被理解成班级管理者角色,是班主任、任课教师的“助手”,比不是班干部的学生要高人一等。
四川这位小学班主任一反常态,为班里51名学生设置了53个班干部岗位,意味着每名学生都能担任班干部。这样的做法值得肯定,其实质是让班干部回归服务班级、服务同学的原本角色内涵。
事实上,人人都是班干部,并不是这位班主任“首创”,很多小学早就有这样的尝试。从班干部的定位来说,班干部是班级的服务者,而非管理者,更不是“官”。人人都是班干部,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这在客观上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有助于培养和增强学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服务意识、责任担当。而且,人人都“管”人,人人被人“管”,可以营造出一种“人人平等”的班级氛围,有利于削弱班干部的管理意识,淡化班干部本不该有的“官味”。
不同岗位的班干部对应的要求和能力需求并不一样,并不是每名成绩优秀的学生都能胜任每一个班干部岗位,也不是每一个班干部岗位都能吸引成绩优秀的学生。人人都是班干部,为每一名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有利于发掘、培养每一名学生在学习以外方面的特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且,人人都是班干部,能够让那些具有管理能力、热心服务、热爱班集体但学习成绩不够突出的学生发挥管理才能、增强服务意识等,让这类学生在班级里找到自己的位置,重拾自信,找回学习动力。
“人人当班干部”别沦为形式主义
□李 平
为全班51名学生设置了50多个岗位,这位班主任可谓煞费苦心,她的用心赢得了家长们的好评,也收获了不少网友的点赞。
随着这一事件的走红,很多人也晒出了自己班上的类似做法,似乎“全员班干部”成了中小学班级管理的一种趋势。但平心而论,这一形式是否宜于广泛推广,值得商榷。
人人都是班干部,不是全然没有弊端。且不说这样做会给班主任带来额外的负担,如此细分岗位到底有无必要?看一看这张走红的岗位表上的名称:“前门管理员”“后门管理员”“走廊廊长”“灯长”……将班务拆分到如此细微的地步,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们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没设这些岗位之前,像开门、锁门、开灯、关灯等这些眼皮子底下最为日常的事情,可能哪个学生方便,随手就做了,是非常自然而然的事,但现在这些都成了某个学生的“专有势力范围”,那其他学生是不是就可以心安理得不用管了?
更有甚者,班干部岗位设置得过多过滥,很可能会导致班级管理出现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的现象。很多岗位的设置交叉重叠,职责边界不清,不少岗位久而久之流于形式,成了一个“摆设”,这些都会导致管理的混乱,让班级处于一种执行力弱的盲目管理状态,很难有效地凝聚力量。孩子们一哄而上地参与“全员班干部”,不少人却只需要走走过场,这样的班干部制度,不利于班级管理,更无益于学生的自身成长,只会适得其反。
很多家长为“全员班干部”点赞,认为这是“一碗水端平”之举,至于班级管理是否高效有序,不在他们考虑之列。教师们未必不知道“全员班干部”对于班级管理的种种弊端,但他们中的很多人还是倾向于想破脑袋,也要给每个孩子安上一个“职务”,是否有现实的无奈和迎合在里头?
说到底,是否“全员班干部”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本身。无论班干部组织形式怎么变,班干部服务同学、服务集体的理念不能变,通过管理达成育人目的的使命与职责更不能变。
警惕“官本位”思想 在孩子心里萌芽
□夏熊飞
“批发”班干部岗位,归根结底还是社会上“官本位”思想在校园管理中的映射,认为学生只要当上了班干部,就会更有荣誉感与责任心。
这样的做法,在初始阶段由于新鲜感十足可能会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新鲜劲儿一过,还会有多少孩子把班干部的身份当回事?人人拥有班干部岗位,能否产生良好的班级管理效果暂且不说,这种做法的更大危害还在于可能让“官本位”思想在孩子心里萌芽。很多孩子小时候在被问及“长大了想当什么”时,答案可谓五花八门,比如科学家、航天员、医生等,但对照眼下的现实,体制内成了年轻人最向往的地方之一,每年的公务员考试火爆异常,“官本位”思想大有回潮之势,而这对于年轻人活力的激发、社会的多样发展绝非好事。
促成“考公热”的当然有多重因素,可家长或社会从小对孩子的理念灌输与潜移默化的影响,何尝不是催化剂?如果学校也开始鼓励孩子们“当干部”,那可能会培养出更多的“小官迷”。一旦“官本位”思想在孩子心里萌芽,遇到合适的土壤就可能成长为对官位的执念乃至偏执。再者,随着孩子们的舞台越来越大,进入大学、走进社会、踏入职场,干部、领导岗位永远只会是少数,这些习惯于在班干部身份激励下才有动力做事的学生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常态吗?一旦遭遇现实的毒打,对他们的冲击或许会更大。
引导孩子积极参与班级事务,真正该做的是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有了这个前提,即便没有班干部身份的约束或激励,孩子们照样会拥有“班级是我家”的主人翁意识。
好的教育应该是让孩子们认识到,每个人身在平凡的岗位也能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乃至不平凡的事业,而非当上班干部才是为同学服务、为班级出力的前提。“批发”班干部岗位是将成人社会的运行规则强行嫁接至校园,人为给孩子们营造一种幻象或“温室效应”,或将结出异化的果子,不利于孩子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