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师周刊·课堂创新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2年5月27日 星期

苟且红利与工匠精神有助专业成长


□刘 波

我在《让你的时间更有价值》一书中看到,作者张萌提到了一个“苟且红利”的说法:凡事比别人多做一些,比其他人做得优秀一点。当别人还在苟且的时候,用自己多一点的付出收取他人的苟且红利。

张萌还以优衣库的店员为例进行了分析,他们每天都在重复做一件事,那就是重新叠放被顾客弄乱的衣服,虽然不出半小时衣服又会被顾客弄乱,但只要他们在这件简单枯燥、循环往复的工作上做得比大多数人出色,就有可能成为出色的收纳师,拥有可观的收入。

“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是耳熟能详了,可是估计很多人不知道,苟且居然还能出红利。

这个提法究竟是张萌的一家之言,还是已经得到广泛认同了呢?我在中国知网上检索了一下,还真的找到了不少公开发表的文章,与之相关的领域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关于市场营销的,另一个是关于职场管理的。

《营销届》杂志2020年第32期刊发的《复盘2020,收获苟且红利》一文中指出,当别人做事苟且、敷衍、糊弄的时候,你认认真真做事,就会消灭一大批苟且者。目前市场上80%以上的人都是苟且者,逃脱不了被收割红利的命运。因此,不苟且、不敷衍、不糊弄,你就能以别人的苟且成就自己的红利。

同样是在2020年,《你的苟且,正在成为别人的红利》一文一度刷屏。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浦赛红是大润发超市一名平凡的清洁工。在这个存在感极低的岗位上,浦赛红立足灭蚊灭蝇这样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用13年的探索和实践,硬是把自己打造成了附近居民的“灭蚊顾问”。

正如我们常说的“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最平凡的打工人,凭着把小事做到极致,在别人觉得没有必要的地方多往前一步,在别人草草了事的地方多负责一点,就享受到了不苟且带给自己的红利。

“苟且红利”让我想到了另外一个词——工匠精神。今年五一节前夕,我国举办了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习近平总书记还专门写了贺信,在贺信中强调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自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作为各级教育部门的任务后,工匠精神很快就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

有研究者认为,工匠精神的主要内容包括高度认同、敬业乐业的精神;专注专一、全情投入的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因此,工匠精神不只是技术工人所特有,而是全社会各行各业的人都应该具备的品质。

胡适在1919年的时候,曾经写过一篇短文《差不多先生传》。在此文中,“差不多先生”是中国最有名的人,是全国人的代表,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差不多先生”今天仍然存在,是工匠精神的反面,让那些不苟且者收获红利。

前不久,我们举行了《师匠之美》一书的“云端”读书分享会,对教师如何践行工匠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教师职业没有什么大事,一些教师却能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在日积月累中获得业务水平的提高和个人的成长,让自己成为这一行的佼佼者。

“双减”背景下,教育教学工作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这也成为很多调查里中小学教师远离阅读的主要原因。但越是在大多数人“没时间”的情况下,如果有人能加强时间管理,坚持专业阅读,做到每年多读三五本,多写三五篇的话,几年下来会有长足的发展。

近年来,职称评审降低了对教师论文的要求,有些地方甚至对农村教师不作硬性规定,很多教师自然是乐见其成,没有了职评需要的动力之源,自然就在阅读与写作上给自己“减负”了。

职评论文既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某些教师的负担,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时,如果有教师不为环境所左右,依然坚持教育著作的阅读,并在各类刊物上发表文章,他就相当于收获了苟且红利。

一名教师的专业面貌和发展高度,并不是完全由职称等级来决定的。最近,《中国教师报》刊发了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编辑部主任颜莹的访谈文章《为何与何为:重识教育写作》。颜莹认为,教师的教育写作能力不仅体现在论文写作中,也体现在上课议课、主题演讲、汇报分享、答辩交流、成果申报、微信推送等诸多场域。

如此说来,主动写教学反思的教师就比那些应付检查的多走了一步,多用心了一些,就会应验叶澜教授的名句:“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教学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

(作者为宁波市镇海区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科员)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