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主任、正高级教师 任学宝
近期教育部公布了新课程方案,它聚焦育人本质,从方向、对象、内容、实施机制和方式五个方面,明确了课程建设的基本遵循。相比原《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2001年版),新课程方案完善了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设置,细化了实施要求,突出强调了以下几个改革的重点。
第一,强调了素养导向的育人目标。基于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全纳性、全面性和基础性的性质,以及义务教育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方面,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系统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第二,强调了学科实践的实施重点。新课程方案把学科实践作为继续深化教学改革、推进育人方式变革的核心通道。我们可以发现新课程方案非常强调实践性与综合性,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学习,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深刻理解,实现学以致用、迁移创新的目的。
第三,强调了综合学习的实施方式。基于核心素养促进课程内容结构化,是新课程方案的突出特点。依据核心素养、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课程本质,增强课程内容与育人目标之间的联系,其指向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具体来看,强调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的一体化设计,创新信息科技、艺术课程的设置,加强学段衔接和学科配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等举措,不仅是课程体系的完善、课程结构的优化,更是关注到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动机情感领域、认知领域和人际领域等多方面的发展,既强调学科内知识的整合,又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阶段,如何把握好改革的重点,推进新课程落地生根?我认为需要落实下列三个核心问题。
其一,优化课程设置,构建“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新课程方案将义务教育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类课程,回答“如何以国家课程为主体,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为补充与拓展”这一问题,就要求学校优化课程设置,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课程,规范开设地方课程,合理开发校本课程,以课程体系的建构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的要求。浙江的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在这个方面已经有了先行探索,我们强调的科学研制学校课程规范、自主开发自主选择校本课程都将有助于下一步的课程实施工作。
其二,深化教学改革,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个话题是教育改革永恒的话题,因为任何方案的落地都得依靠高质有效的教育教学行为。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要深刻理解课程的育人价值,准确把握核心素养的指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落实因材施教”,精心研究单元目标设定、内容优化、活动设计、方法改进等问题,使教学始终根植于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尝试体会学科的思维特质,让学生学会“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和实践”,使学生的学习在活动、实践、操作中真实发生,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其三,改进教育评价,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人们常说,评价是指挥棒,因为教育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育发展的方向。因此,课程、教学改革应该与评价改革是同步推进、同向建构的。新课程方案要求地方和学校更新教育评价观念,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倡导以评价促进学习,创新评价方式方法,推进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强调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活动的“教—学—评”一致性。近几年,浙江在推进教育评价综合改革上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新近出台的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就是改进教育评价工作的典型代表,关注的就是学生在学习中真实发生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