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师周刊·理论研究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2年3月4日 星期

巧借道德与法治课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脉,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余姚市东风小学教育集团 章旭光

《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中加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都有许多经典古诗文、名人名言、典故传说等。这些内容以各种形式呈现,将传统美德中的“孝亲、勤俭、自强、厚仁、贵和、好学”等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有机融入教材,以“文”化“德”,使学生浸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

传统节日是开展中华美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教材中有很多传统节日的内容,认识、挖掘其中蕴含的教育资源,是学校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的意义所在。结合道德与法治教学,我们可以设计以节日为“体”、以中华美德为“魂”的活动,通过展示节日由来、传说、风俗、人物故事及相关古诗词,感受节日文化的丰富内涵,以思政课堂小组展示、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展现活动的收获。同时,在活动中注入具有时代气息的鲜活元素,使节日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

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礼仪所表现出来的自律性、内控性,更易于学生接受。通过礼仪方式化解矛盾、冲突,规范行为,为学生适应社会打下基础。同时,通过礼仪,学生懂得了应互相尊重、平等相待、诚实守信。教材中有不少礼仪文化内容,例如一年级《我是小学生》一课中提及的中华好传统——“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又如《欢天喜地过新年》一课中的“长者立,不可坐;长者来,起立迎;长者与物,双手奉接”等。这些礼仪文化内容形象生动,朗朗上口,学生易记易学,把道德要求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实践,促进知行合一。

教材还编有家庭教育的内容,教学中教师应把优秀家教文化渗透其中,让学生把文本阅读与家庭生活、家教文化联系起来,通过故事,读出体验,接受教育,树立亲情意识、感恩意识、责任意识。“孝”绝不仅仅是简单地照顾父母,更重要的是真切地奉献,给父母以心灵的抚慰,尤其是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的今天,“孝”的意义更显其价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一种由小及大、由家及国的大孝,我们应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积极倡导“孝”的回归。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还隐含着很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寻找相关内容进行渗透。如在《健康过冬天》一课教学中,除了让学生了解冬天的卫生保健知识和简单的运动项目外,还可以让他们初识中医和中国的饮食文化,学生由此会产生身为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