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师周刊·论文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12月31日 星期

一条可以生长到校园的“唐诗之路”


□绍兴市柯桥区管宁实验小学 洪志明

2018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打造“浙东唐诗之路”,这一历史景观带的生成具有“快进成路”“缓步成林”“跃升成带”等特点。

先看“快进成路”。

公元744年,贺知章告老还乡,李白作诗相送——“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贺知章回到镜湖,留下脍炙人口的《回乡偶书》。三年后,李白来到越地探望贺知章,写下一系列著名诗作。

贺知章的回乡,是人类回归精神家园、诗意栖息的代表之举;而李白寻访贺知章,则按下了“浙东唐诗之路”的快进键。之后,诗人们纷至沓来,诗歌创作连绵不绝,开启了有唐一代的文化盛会。

再看“缓步成林”。

此后1100多年,书法、宗教、茶道、戏曲、陶艺、传说等文化遗产不断沉淀,并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播,生生不息,培育了一片广袤的文化森林。

最后“跃升成带”。

“浙东唐诗之路”的概念最早由新昌学者竺岳兵于1991年提出,后经中国唐代文学学会论证命名,“浙东唐诗之路”逐渐成为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又一条文化古道。

2019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的通知》发布,提出“以诗(诗词曲赋)串文”“以路(水系古道)串带”,把“打造唐诗之路黄金旅游带”列为浙江“全域旅游推进工程”重点内容。

由此,“浙东唐诗之路”生长力越显旺盛。“跃升成带”时代迅速来临。“浙东大花园”的建设,“世界遗产”的申报,“浙东唐诗之路”研究会学术平台的建立,“唐诗风情村”“唐诗文化驿站”等文旅项目的开发,成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生长点,积极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生活即教育。”今天,伴随着“核心素养”“大概念”“项目化学习”等改革,“浙东唐诗之路”“教育生长”也抱团而来。

1500多首唐诗、450多位诗人的行迹,以及一路的自然山水、地质景观,“诗路文化带”资源与学校教材对接,与核心素养对接,与项目化学习对接,成为一条可以生长到校园的“唐诗之路”。

仅绍兴就有可考、可观、可寻的“唐诗之路”遗存点200多处,每一处、每一事都是活教材,项目化学习场域特别丰富。

“诗路文化带”归根到底是属于学生的,应该让学生深度参与,紧随文旅项目开发,全程皆为项目化学习。

如组织“跟着李白走诗路”活动,一路走一路寻;整理“一诗一画一故事”,串珠成链;联盟校互动,资源共享,接力传递;以科学为主导,联合语文、艺术、数学、劳动等课程,设计基于故事的项目化学习……

“唐诗之路”是一条发展之路。未来,在“唐诗之路”上生活、工作、创业、游学的人会越来越多。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