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基础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11月15日 星期

防网络沉迷,“攻心”为上


□高 鹏

深究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除了部分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责任缺失的因素外,家庭、学校等各环节的“失守”也是极为重要的因素。

鉴于网络活动具有虚拟性、隐匿性、复杂性等特点,想要从根本上治理青少年沉迷网络问题,必须立足于青少年的实际状况,从“心”开始,“攻心”为上,多策并举。

一是加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增强学生科学利用网络的能力。一方面,学校应主动联合家庭和社区,不断提高青少年理性评估、质疑网络信息的能力,进而引导他们把网络作为获取知识的来源和学习的手段,而不是视其为娱乐、游戏甚至猎取、传播不良信息和发泄不满的途径。另一方面,学校要培养青少年网民的自主性和自律性,对他们实行系统化的网络心理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网上”与“网下”的人际关系,正确对待虚拟空间和现实生活的差别,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提升网络自律意识和网络法律意识。

二是主动向虚拟世界进军,共建心灵交往的网络平台。应对网络不良信息尤其网络游戏的挑战,家长和学校要改变“禁、关、停”的错误思路和做法,主动“变堵为疏”,不强行禁止学生上网,而是深入其中,有效利用网络信息渠道,如建立班级网页、师生微信群或师生共用的班级电子信箱等,共建心灵交往的网络平台。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大大提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信息的通达度和信息反馈的及时性,达成多向交流。同时学校和家长也可以借此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的学习困惑、生活疑难等。

三是加强线下的心理沟通与交流,有力地解决现实问题。面对学业竞争、人际交往矛盾等现实生活中难以排遣的压力,部分心理承受力和解决困难能力都很有限的青少年选择逃避现实、沉迷网络,在其中寻求解脱,似乎也成了自然而然的事。因此,要根治这种不良现象,学校和教师必须正确对待并及时解决师生间、生生间的矛盾与冲突,力求校园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和谐融洽。同时,学校要大力开展高品质的社团活动和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更多学生有展示自我的舞台,培养他们的集体合作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此外,学校和教师还要不断加强家校社的合作,多渠道疏导学生的心理困惑,竭尽所能地解决他们在学习、家庭和社会生活中遭遇的实际困难。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