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师周刊·论文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1年8月27日 星期

习得“预测”策略,提升阅读能力


□长兴县长桥中心小学 蒋 晗

传统的阅读方式是学生先完成全部的文本阅读,然后去理解内容、框架、思想等。这是一种围绕作者思维的阅读方法,开放性强但拓展性不足,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应用预测文本的阅读方法是一种引导学生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生活体验、思想情感来预测的办法,学生通过先预测,再阅读,应用对比的方法完成阅读体验。

一、以自我的角度预知情节

以自我的角度预知情节,是指学生在阅读了一部分文本以后,不再继续阅读,而是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去预测后续的情节。

1.结合题目预测故事

文本的题目,反映出文本的主题、内容、思想等。以《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为例,学生阅读题目以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老屋是什么?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思考,老屋就是住了很久的老房子。老屋极易成为危房,极易倒塌。教师引导学生预测:既然很容易倒塌,为什么这间老屋却“总也倒不了”呢?有些学生开始预测:因为人们研发了新技术。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篇课文的体裁是什么?通过分析,学生发现是童话,而不是科普类文本。因此,这篇课文的内容一定不是与科学技术有关的。

2.结合图片预测故事

教师除了可以让学生根据主题来预测内容外,还可以根据图片来预测文本的内容。在开展这项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图片为线索推测故事中有哪些角色,以及这些角色之间的关系、故事发展的线索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授课《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插图。插图中有小猫和老屋,小猫看起来瑟瑟发抖,表示今天会有暴风雨,希望老屋暂时不要倒下来。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图片预测——当小猫提出了这样的请求后,老屋会怎么想、怎么做。

3.结合架构预测故事

一个故事通常有既定的架构,学生还可以借助生活经验、学习经验预测文本后续故事。

继续以《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为例,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完小猫和老屋的对话后,接着引导他们根据课文框架思考:假设不再阅读后续故事,预测一下情节会如何发展,理由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认为老屋永远都不会倒。他们觉得,既然小猫提出了请求,一定会有其他小动物提出相似的请求。这个故事的线索就是老屋和小动物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会成为老屋永远不倒下去的信念。

二、以思维的角度辨析情节

有学生表示,他们想预测课文内容,却不知道如何预测。这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逻辑思维和归纳思维,引导他们从思辨的角度去分析。

1.类比思维培养

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迁移自己的学习经验,应用类比思维预测文本。

以《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为例,教师引导学生看完题目后,出示了几张图片,有小男孩放着风筝、鸟太太正在晾衣服、鼹鼠老师让小鼹鼠牵着绳子走等,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析:“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是什么?”经过思考,学生觉得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可以当作绳子使用。

2.逻辑思维培养

教师要引导学生串联故事情节,使他们能够依靠其中的逻辑预测故事。

继续以《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图片逻辑,预测故事的起因与结局。学生结合图片分析,故事的起因是有一天胡萝卜先生带着他的长胡子出门了;故事的结尾是胡萝卜先生快乐地抚摸自己的长胡子,感到很开心,很快乐;故事中间,则是胡萝卜先生用自己的长胡子帮助了他人。

3.归纳思维培养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文本中相似情节,预测文本表达的情感与思想,使学生能够从抽象的层面理解文本要表达的意图。

还是以《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为例,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认为故事中的所有情节都表达了帮助与被帮助是件快乐的事。

三、以拓展的角度延伸情节

呈现自己的理解,是指教师要让学生在看过一部分文本内容后,结合自己的想象力,根据自己的判断给文本编写结局。学生编写的结局,反映了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学生在学习时,要学会尽情想象,根据现有的情节,编写自己的故事。学生能够拓展出自己的故事,就意味着拥有一定的故事编写能力。

当学生能够编写出一种结局以后,教师可以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编写另一种故事结局,还要让他们结合前面的情节深化主题,让故事的内容变得更有深度、更值得探讨。

以《不会叫的狗》为例,教师让学生思考课文想表达一种什么情感,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落实或深入情感。有学生从深化情感的角度出发,编写了这样的结局:“侥幸逃得性命的狗开始思考,‘早知道学会叫的结果这么可怕,我打死也不学’。”学生觉得这样的结局既简练,又能总结中心思想。

教师在引导学生预测文本时,可以让学生找寻能激发自己主观能动性的阅读学习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思维水平还存在不足,正因为如此,他们写不出课文那样有趣的故事。在提升了思维水平以后,学生可以一边阅读文本,一边自己创造故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了解并提升自己的汉语语言应用能力。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