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职业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1年8月27日 星期

积极为产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赋能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社会扩招工作纪实

□赵博雅

宁波海天塑机集团有限公司员工何佳,在2020年11月以后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社招生。每晚2小时的在线学习,周六日的学校面授,不但没有影响工作,还将他在岗位上遇到的难题一一破解了。“我的生活从没像现在这样充实忙碌,但没有一分钟是瞎忙。”入学半年多,工作能力的快速提升让他自信满满,也对未来生活充满了新的期待。

2019年至2020年,宁波城市职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依托园艺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等强势专业,通过社会扩招让700多人圆了大学梦。这些学生来自浙江省各行各业,年龄跨度超过40岁,从工厂一线员工到企业老总,从苗木种植大户到村支书,大家带着“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重新走进校园,收获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未来一定是和终身教育连在一起的。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终身学习会成为人们自然而然的一种生活方式。”宁波城市职院院长史习明坚信,未来,高等职业教育一定会为全社会提供一种终身教育的解决方案。基于这一理念,两年来,学校高度重视社招工作,积极整合办学资源,深入分析学情,精心设计各个培养环节,不断探索真正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形态和教学方式,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提升技术技能,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陶宏园是2020级“海天班”的班长,入学前已经在应用电子技术岗位上工作了近4年,一直从事简单的组装工作。通过半年的学习,如今她可以用程序熟练操控流水线的生产,“以前我听机器的,现在机器听我的”。

2020年,宁波城市职院与海天塑机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开设了“海天班”,班里47名学生都来自公司的生产一线。这些经历了层层选拔的员工对此次学习机会分外珍惜,他们利用晚上时间线上学习,周末到校内向老师面对面请教。为了减少工学矛盾,学校经常组织送教上门,把课开在海天集团的车间、实验室。“因为是全日制授课,所以含金量很高。老师悉心教,学生动力足,学得认真踏实。”集团“海天班”项目负责人陈兴说,“智能制造的大背景下,我们希望员工向数字化运维方向转型,这批学生正在朝这个方向迈进。仅仅半年,我们明显感受到了他们能力上的快速提升。”

该校教务处副处长杜恒杰介绍,学校的社招生来自各行各业,学情复杂、诉求多样。为给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学校前期就进行了充分调研,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年龄、能力等实际情况划分班级,一个专业一个方案,一个群体一个对策,灵活且有针对性,做到“标准不降、形式多样”。在总体学时2500个以上、集中学习时间不少于40%的前提下,学校还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社招生的学分获得途径。比如,鼓励他们通过承担课程讲解、实训实践指导、开设专业技能讲座等顶替相应课程学分,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班上的作业完成率、到课率都很高,我所在的班都是全勤。大家都很珍惜这个机会。”宁波市鄞州大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员工周意达,大学毕业后进入公司从事生产管理。由于本科读的不是茶艺专业,一直在寻找机会进行系统学习。2020年,他通过高职扩招进入宁波城市职院园艺技术专业(茶艺方向)学习,很快他就发现,学校不仅把课开在教室,也会开到茶树基地、生产车间、茶叶市场。他参与过宁波市农业农村局策划的太阳山茶场实践课程,观摩过紫砂大师鲁浩现场教授紫砂壶制作,聆听过浙江大学汤一的红绿茶加工讲座……课程形式和内容的丰富远远超过了他的想象。

“这样的课,学生很喜欢,对教师的挑战也很大。”旅游学院原院长祝志勇说,“面对这批有若干年实践经验的学生,老师们能够hold住吗?学校放眼全社会去寻找学习资源,行业专家、高校教师、企业技术人员走上讲台,不但促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更推动了政行企校的深度融合。”在祝志勇看来,这些资源不仅可为社招生所用,更可以为普招班的学生利用,“学校非常重视这批实践经验丰富的学生,经常派老师去拜访、学习,以实现教学相长”。

“海天班”成立后,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会不定期举办社招生的师生见面会,学生们谈到除了知识水平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院长徐济惠说:“习近平总书记谈到教育要立德树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高校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教师、专家、技术能手,他们敬业、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其实在教学中已经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了社招学生。现在,这些学生不仅自己学起来很有动力,也带动了身边人尊重知识、爱岗敬业。”

培养新农村建设者,赋能乡村振兴

“毛竹两毛五1斤,减掉两毛的人工成本,五分钱的生意没人做,山荒在那里怎么办?”家在农村,山多地少,怎么把山搞活是50岁的村支书麻剑飞一直在思考的问题。2019年,他走进宁波城市职院园艺技术专业社招班,希望通过学习改变村里的面貌。

园艺技术专业是学校的骨干专业、优势专业。高职扩招的第一年,计划招30人,报名人数达176人,班上近一半是村干部,还有许多苗木农场经营者来学技术。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让乡村变美,过上好日子。

面对这些宁波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学校创新“农学结合、半农半读”“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学训结合、现场课堂”等授课方式,让他们一边从事生产,一边还能兼顾学业。宁波四明山苗木农场负责人唐国锋回忆:“在苗圃里上课时,我就站在王志龙老师身边,看他怎么配农药。何月秋老师还告诉我树苗长到哪个阶段需要打农药。两位老师手把手教,我心里很踏实。”而最感动麻剑飞的,是“疫情期间,五六位老师从宁波赶来,到我们家门口来上课”。麻剑飞介绍,除了上课,学生、老师们还常聚在村里,分享乡村治理经验,思考新农村建设的路子。

带领全村脱贫致富的奉化锦溪村“香榧书记”金忠芳,也是园艺技术专业社招班学生。锦溪村原来是市级贫困村,与学校结对后,一批批科技特派员、农村工作指导员接力续力走进村里,手把手教村民栽培、育苗、培育香榧新品种,把2000余亩荒山变成错落有致的致富林。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浙江省最大的香榧连片种植基地。

“在培养社招生的过程中,我们除了讲授知识,还通过结对帮助村干部解惑,提供村镇管理经验,以及信息政策的解读。比如有村里提出退苗还耕等问题,很有意义,我们就会支持他们结合政策寻找解决途径。”景观生态学院院长吴立威介绍,学校已经参与了国家职业教育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共建。由于资源丰富,平台开放,园艺技术专业的线上课程也架构在这里,学生不仅能在这里完成本专业的全部线上课程,还能学习其他感兴趣的课程,进一步拓宽视野。遇到电脑、手机操作不熟练的情况,学院组建的“学习助理”团队还会给社招生们提供技术支持。“在校生和社招生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社招生对知识的渴望,为理想奋斗的精神,也成为在校生的朋辈榜样。”吴立威说。

刘峰是2019级园艺技术专业社招班的班主任,也是2020级在校生的班主任。在他看来,社招生超强的实践能力对教师、在校生也是一种激励。“我读博士时做的是转基因研究,嫁接技术远不如他们,所以经常向他们请教,也会带普通班的学生到他们的农场学嫁接。因为是自己的学弟学妹,他们教起来很仔细,也很热情,这是在教室里很难得到的实践经验,学生说收获很大。”

如何办更有效的职业教育?在史习明看来,培养社招生的过程也是学校对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反思、探索的过程。“不论是线上,还是田间地头,我们逐步探索出了很多真正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形态和教学方式。同时,学校也将这些经验运用到了传统班级的教学过程中,很好地发挥了教学相长、朋辈学习的作用。”

在“海天班”的学习,让陶宏园感触颇深,除了技术上的进步,更多的是观念上的转变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前眼光看得不够长远,就是眼前的工作和生活,进校之后遇到了不同行业的人,仿佛人生被点亮了。现在不是都讲终身学习吗?进社招班就是我终身学习的开始,30多年来,第一次觉得如此充实。”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