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双双
一座小城,十年光景,年年岁岁皆不同。
一茬茬的孩子如同菜地里的小菜苗,抖落着春雨来到这人世间。伴着同伴的嬉闹、老师的教导和父母的叮嘱,他们慢慢长大。在他们长大的过程中,大人们在他们耳边吹过的“耳旁风”也不一样了。
斑驳的学校铁门外,老人携小孙儿颤颤巍巍而来。他理了理小孙儿乱糟糟的头发,叮嘱着——“听老师的话,不然会挨板子的!”“听老师的话,不然老师不喜欢你了!”小孙儿一把抢过书包,汇入了一群挤挤攘攘的“小泥鳅”之中。
这群“小泥鳅”都是农村幼儿园的孩子,正是活泼好动的年纪,却不得不约束起自己的性子,来到幼儿园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课。胆小的被故意显得严肃的“耳旁风”吓得哆哆嗦嗦,课堂上都不敢抬起眼来看一看老师,胆大一些的一撇嘴就在心里燃起了顽强“斗争”的小火苗。这些孩子,在还没接触并理解“老师”“幼儿园”“教育”这些深奥的名词之前,心里就已经留下了“服从”“暴力”“偏心”等印象。
这不是谁的错。地方经济水平所限,教育人才流失,家庭教育缺席,教育理念落后……这些都捆缚着学前教育使其未能充分发展。“听老师的话”也从原本属于中立立场的一句话,成为当时学前教育乃至整个教育阶段孩子们最害怕的一句话。他们的情绪、个性都被忽视、压制,他们只需要成为一个听话的学生即可。
时光荏苒,十年后“换了人间”。
巍峨高大的校门口,年轻的父母一左一右地牵着小女孩走近了。父亲整理好她背上的书包,笑盈盈地说,“进去吧,不要怕,做你自己”。小女孩甩着小辫子,喊着“我才不怕”,小麻雀似的飞到门口,向着站岗老师像模像样地行了个礼。
“做你自己”成为“小麻雀”们入园前的“金科玉律”。年轻的父母不再疏忽于对孩子的教育,而是乐于参与孩子的每一个成长瞬间。他们甚至愿意去图书馆看一看教育类的书籍,嘴里偶尔还冒出一两个“夸美纽斯”“蒙台梭利”等专业名词来。许多从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年轻人也在家乡的召唤下,带着理想和理念回到了这所崭新的幼儿园里挥洒热血与青春。在她们为“小鼻涕虫”擦干净脸蛋的那一刻,在她们一遍遍鼓励着胆怯的孩子参与“乐说广播”活动的那一刻,她们都成了幼儿教育事业的“无名之辈”。这样的无名英雄,是你,是我,是我们。十年后,在“做你自己”的理念之下,家长和老师都学会了“放手”。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挡不住乡村振兴发展的脚步。城市与乡村的联动,给乡村带来了新的面貌,也给学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在一批批教育工作者、学者和家长的努力下,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可谓硕果累累。拔地而起的教学楼、平整的操场、崭新的校服、可口的午餐和点心、与国际接轨的教具和理念……十年,我们做到了。
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中,我们不断进步。从口口相传到崇尚幼儿自主的生活教育,我们也在展望着信息化时代下未来的学前教育。一起陪伴孩子观察一朵花,研究一只蚂蚁,品读一本绘本……在快乐的生活中学习,将教育融于生活的点滴,这是我们学前教育一直需要做的事情。
我们期待着,十年后,学前教育又会是什么样的光景。
(作者系玉环市楚门中心幼儿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