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快速成长的重要时期,也是基础教育链条关键的一环。初中生开始形成独立的价值体系,面临人格的“第二次诞生”。他们站在重大的人生拐点,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在浙江省新课程近20年的改革历程中,初中教育改革表现得相对迟滞和艰难。浙江省教育厅于2020年11月发布了《关于加强初中教育的指导意见》,对初中学校提出了“优质均衡、活力充盈、特色鲜明、生态和谐”的办学总体要求。
2021年,是“十四五”时期我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开局之年。5月15日至16日,在杭州市建兰中学举办2021全国初中教育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邀请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及品牌学校校长与会,分享宝贵的经验、观点和战略,为办好初中学校提供思路。
□本报记者 池沙洲 文/摄
“小区里见不到一个孩子玩耍,只见学生放学后仍旧背着书包赶往不同的培训班。当我看到孩子们被‘锁定’在这样的场景里,心里真不是滋味。如果孩子在他所在的城市里、在他所在的国家里没有放飞的时光,不能自由地翱翔,那将让我们干教育的情何以堪?”海亮教育集团总校长、湘湖未来学校校长叶翠微感叹。
“我不断地思考,做了这么多年的教育,怎么越做越焦虑,越做越觉得无奈?我自己感觉跟着整个社会一起在焦虑。最近风靡全国的电视剧《小舍得》,主要人物是以杭州的家长为创作原型的,这让我作为一名杭州校长不得不感到汗颜。”论坛承办方、杭州市建兰中学校长饶美红承接叶翠微的话题,从社会共同关心的“内卷”话题为切入点,揭开了本次论坛的讨论热点——
“学生本不该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我们想告诉所有的人,在无奈的同时,我们仍在努力。今天,让我们一起想办法,让我们的学生和教师能够更加快乐,让社会多一份信任,少一点焦虑。”
一、学生要有“散养”的时光
预计于今年9月正式开学的湘湖未来学校,其地理位置与陶行知先生创办的第二所乡村师范学校——湘湖师范旧址相距不远。因此,在叶翠微眼里,湘湖不仅仅是杭州的一个景区,更是中国教育的文化坐标和精神图腾。
“我很幸运,历史既然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遇,我们的学校应该和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学校具有相同的底色。”叶翠微强调“办学要用态度说话”,其中就包含了“反内卷”和“人第一”,具体表现为“学校要‘五育’并举,育一个大写的‘人’,即培养完整的人、幸福的人、未来的人”。
叶翠微介绍,海亮初级中学的学生和同龄人一样喜爱篮球,但能把篮球玩到极致。去年,他们夺得了全国初中篮球联赛(浙江赛区)总冠军。
教师带学生真正走进乡村,走下稻田,走向大海。而这些学生的“散养时光”,并不影响他们认认真真参加中考。
海亮教育集团架构了以“未来胜任力课程”为核心的七大课程群,让每一个学生拥有自己的课表,拥有自己的舞台,拥有自己的个性,让每一个学生找到最美的自己。
海亮的成功经验正应了一些有识之士所说的:“了解自己的真正优势,追求差异化竞争,是对抗内卷的最好方法。”
二、学雷锋能促进学业吗?
30年前,几乎全国所有的学校不仅仅在每年3月5日这一天学雷锋,其中有很多学校以学雷锋为办学特色。“但是30年后的今天,我们还有几所学校是以学雷锋为特色的?”青岛市即墨区教体局副局长兼青岛市即墨第二十八中学校长、山东省特级教师李志刚问道。
李志刚任职的即墨二十八中就是这样一所如凤毛麟角般存在的学校,当来访者们在校园里听到课间播放的《学习雷锋好榜样》《接过雷锋的枪》等歌曲时,都感到非常惊讶——“没想到这所学校到现在还在学雷锋”。
“以前,连我在内的很多人都一度误以为,只有创新那才叫特色。因此换一任校长,否认前任的做法,换一种特色,其实是在瞎折腾。”但即墨二十八中换了几任校长,都会做同一件事,那就是学雷锋。李志刚坦言:“二十八中的成长史告诉世人,有的时候坚守也是一种特色。”
李志刚出示了一张老照片,照片上有一位白发老奶奶和几名系红领巾的女生。这是上世纪80年代即墨二十八中学雷锋小组的事迹。“在我们学校,学雷锋这个纯德育的活动,从校外转移到了课堂,学生在课堂上学雷锋。”
学生真诚地在学习上帮助他人,同时也受到他人帮助。
曾经的二十八中学生、学雷锋小组组长时红霞,师范毕业后回母校任教,创立了“和谐互助”高效课堂,其运行原理是“动车组理论”。
“传统教学是‘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教师教得再卖力,效率仍然不高,因为传统课堂中的学生是‘拖车’而不是‘动车’,没有学习的动力,即使班额改为小班仍无济于事。”李志刚说。
而“和谐互助”模式将雷锋精神内化到课堂,让有学力差距的学生同桌,建立师友关系,形成学习单元,通过互帮互助,亦师亦友,最终实现共赢。
坚持学雷锋几十年不中断,即墨二十八中实现了智育和德育并举的高效课堂,从区倒数第一开始逆袭,直至跻身全国名校序列。
三、把后进生当宝的名校
“平凡的事情天天做就是不平凡。”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校长曹伟林非常认同德育先行的观点。这所以“每天一张考核清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等课堂模式闻名遐迩的现象级初中,关注和追求的办学终极目标是学生和教师的美好品行。
“2005年,我们学校从长江岸边的老校区整体搬迁,老校长在新校区的大门口立了一块碑,上书‘真善美’三字。”曹伟林回忆。
2010年,洋思中学转为公办,回到农村学校定位,生源数量和质量急剧下滑。曹伟林亲眼见到,在一节数学课上,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趴在课桌上睡觉。
“有一名学生,数学和英语两门课加起来你们猜考了多少分?——才17分。”曹伟林说,他还是收下了这名学生。
“学生基础这么差怎么教啊?”换了一般的学校,随之而来的可能是沮丧、抱怨、放弃……但洋思中学并非一般的学校,他们立刻设计出新的管理模式,再次见证了“洋思奇迹”。
有一天教师们开始争夺“差生”了。一下课,很多学生不是被这位教师叫住,就是被那位教师带走,课间上厕所的时间都不够,教师抓住一切机会给学习落后的学生讲解、示范、提要求、派任务……
学校为此专设了丰厚的“补差奖”,奖金与学生成绩提升幅度成正比。对任课教师来说,考17分的学生自然比考97分的有更大的上升空间。
“无事则生非,学生忙了,还会去调皮捣蛋惹是生非吗?”曹伟林笑道。
“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学生观,让洋思人至今信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一饱受质疑的教育信条。
四、未来教育已浮现身影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在线教育被推向前台,第一次成为两会讨论的热点。”开课啦教育发言代表李渊分析:“你会发现,教育的各个细分领域已经全面遭遇互联网。学校教育和互联网教育的这种深度融合,在这样一个历史大背景下,已达成高度的社会共识。此外,对于未来教育,我认为要在内容的精品化、学习的趣味化、教学的精准化的基础上,让学生的个性化提升成为现实。”
金茂教育集团总校长、上海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程红兵出示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教育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对“知识”的定义,其中包含了与知识相关的理解、技能和价值观。
程红兵谈到,很多公开课无论怎样让学生提问、展开各种形式的讨论,最终目的仍然是找到教材中的某个答案。“这样的课上没上,效果是一样的。”
“在网络时代,知识就像空气和水一样,已经是一种免费品了。只要有一个设备可以上网,我们就可以获得无穷无尽的知识。因此,以知识为代表的学历优势正在迅速消失。”
程红兵指出:“未来教育教的不是知识,而是知识背后的东西。”
最近学校打算开设一门儿童哲学课程,想招聘一位教师。一位历史系毕业生应聘,一个星期后,他建起了一个课程框架。
程红兵赞道:“这名应聘者交出了让我非常满意的答卷,他在学校需要的时候,进入自己从来没有进入过的领域,将搜索到的碎片化信息整合成一个体系,这就是未来人才所需要的结构化思维能力。”
在网络时代,除了知识可以免费自由获取,大数据的获取和使用将颠覆固有的学校管理模式,杭州市建兰中学近年在“互联网+教育”就拿出了前沿的方案。
从2019年开始,为杭州的交通、旅馆等行业提供数据支撑的杭州“城市大脑”落地教育领域,王坚院士团队为建兰中学架构了“学校大脑”。
“学校大脑”不断积累数据,人工智能为学校精准教学提供方案。小兰课堂、小兰规划、小兰书童、小兰作业、小兰云客、小兰直播等智能工具为学生提供助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和多元化的评价。
“学校数据资源联动系统将成为未来学校的基础设施,使学校的管理、教研、教学和评价全方位突破,让教育真正回归本质。”饶美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