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言 宏
走进杭州萧山区衙前镇第二小学,“让每一颗芽儿都能萌发”的标语令人眼前一亮。校长王丽说,这也是学校的办学理念,支撑它的是劳动教育实践。学校依托校外占地3400平方米的百草园实践基地和校内的农耕馆等场地设施,扎实开展耕读文化视野下的劳动教育。百草园由各班管理,轮种农作物,学生们共同承担劳动职责、共同体会劳动价值。学校还引入自动喷灌、土壤天气监测、监控数据平台、无土栽培等智慧农场项目,让农村孩子也充分感受到新兴技术支撑带来的全新体验。学校开发了农事校本课程、农耕四季特色课程等,通过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来保障劳动教育的落地生根。日前,杭州萧山区劳动教育现场会在衙前二小召开,与会代表们对该校的劳动教育颇为称道。
目前,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氛围日渐浓厚,像衙前二小这样将学生成长与劳动教育结合的学校越来越多。
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和要求
“今天的学生喜欢网购,着迷于足不出户就能提供的各种各样的服务。这会不会导致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杭州萧山区银河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叶青认为,“新时代迫切需要劳动教育”,要处理好劳动和活动的关系、劳动和劳动教育的关系、劳动课和劳动教育课程的关系,牢牢抓住“以体力劳动为主”。不是坐在教室里讲劳动,在黑板上“画劳动”,在电脑上“玩劳动”,在展示会上“秀劳动”,在评价时“背劳动”,而是实实在在地“做劳动”,克服劳动课娱乐化、活动化的倾向。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的同时,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在省教育厅基教处副处长朱国清看来,要重新认识和定义中小学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育人价值,就需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基本要求,劳动教育不是学生只要参加一下劳动就可以了,而是需要深刻领会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高度来落实劳动教育。通过劳动教育,重点要树立四个观念,即让学生从小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弘扬三种精神,即大力弘扬和传承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在我省还特别要增加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浙江精神;实现三步提升,即让学生长大后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发展一种素养,即劳动素养,让学生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积极的劳动精神、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要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内涵和重点。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让学生参加以体力劳动为主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在劳动实践中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特别强调要将劳动教育与智育区别开,防止用文化课的学习取代劳动教育。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应紧扣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种类型的劳动,各有侧重,小学重点是参与日常生活劳动,中学重点是参与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大学重点是开展创造性劳动。
同时,要防止劳动教育步入误区。要防形式误区,把学生的劳动教育变成说教劳动、观赏劳动、作秀劳动、玩乐劳动和家长的替代劳动。要防内容误区,要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既要防止把劳动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学工学农,又要防止抛弃传统劳动教育项目;既要防止只劳动不教育,又要防止只教育不劳动,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体验、感悟、受教育才是真正发生的劳动教育。要防“五育”对立,劳动教育作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中的立交桥、连通器,是“五育”中的底盘和基石,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推进劳动教育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学分,还会给整个学校教育添分,给学生终生成长添彩。
突破难点,形成特色和品牌
在推进劳动教育工作中,各地做了很多努力,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资金、场地、师资、教研、教材等方面。为了落实劳动教育,各地各校都做了很好的探索,如保证经费,统筹推进,根据学生和当地实际优势形成课程群,依托当地资源形成特色品牌,充分开发劳动教育场地资源等。
台州市椒江区挖掘垦荒精神,成就劳动教育品牌。台州市教育局印发《椒江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以传承大陈岛垦荒精神和锻造新时代“垦荒少年”为核心,建立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动发展机制和安全管控机制,并纳入教育督导评估体系、中小学课程方案和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编写出版《少年梦 垦荒志——大陈岛垦荒精神教育读本》《拓荒者之路》等教育读本,进入全区中小学课堂。规定中小学校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一课时,每学年设立“垦荒劳动周”,逐步完善课程体系。校内开辟垦荒劳动基地,开设“快乐星期三”劳动社团课程,狠抓学生日常劳动习惯养成。以城乡学校劳动教育联盟、校企合作的形式开展劳动教育课程结对项目。还以大陈岛垦荒精神为核心,建成大陈岛综合实验基地、中科院研学实践基地。
温州市瓯海区印发《瓯海区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试行)》,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专业引领,将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建设纳入镇街和学校绩效考核,加大经费保障,每年安排专项建设运行经费。全区大部分中小学结合学校拓展性课程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涌现了“木客制作”等一大批精品劳动教育课程,初步架构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动教育“五瓯”课程群,研制出台中小学家庭劳动项目指南和家庭劳动学生成长手册。每学年设立劳动周,每周设立必修课和开展两至三小时的家庭劳动。认真设计研学劳动线路,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活动经费。
宁波市北仑区着重在优化课程设置、全课程推进上下功夫。学校首先制订本校劳动教育整体规划,明确劳动教育的全课程推进路径,优化课程设置,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如小港学达小学“劳动啦”课程,课程分四个板块,“厨房小当家”“自理小能手”“巧手小艺人”“童耕小园丁”构成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童耕雅苑”“童趣小厨房”为课程提供了校内实践基地。此外,区教育局引导学校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劳动教育的结合。
义乌市所有学校都利用校内的现有资源,把绿地、操场、食堂、教室、厕所等公共区域,作为班级日常劳动教育的基本场地;20余所学校建成种植劳动基地;半数以上学校建有STEM教室及木工、陶艺等专用教室。此外,各校依托“义乌实践教育管理平台”,按照统一课程标准、统一评价标准、统一收费政策、统一组织实施的方式为全市中小学生提供有效的课程资源场地,目前已形成“一体两翼多点”的校外实践教育劳动基地格局。
让劳动教育模式和体制机制具有浙江辨识度
省教育学会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分会会长、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力教授认为,在区域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探索中,应该至少注重“五个深度融合”:一是要将“教育的劳动性”同“劳动的教育性”深度融合,劳动教育是基于“劳动”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用“劳动”的观点思考和学会成长,既要研究分学段劳动技能清单,也要有劳动素养的评价机制;二是要把传统的劳动教育同现代劳动教育深度融合,因为劳动教育不能脱离时代的变化,劳动实践所需的装备配置和工具技术智能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三是课程模式的劳动教育,要同其他学科实践模式、项目模式、“互联网+”模式、综合模式等深度融合,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是从“方案的课程”“教学的课程”“支持的课程”到“评价的课程”的完整体系;四是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要把“育身”(操作技能)、“育脑”(智慧思考)和“育心”(精神心灵)深度融合,不能“就事论事”谈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不只是学会劳动技能,还有精神层面的成长;五是在关注幼小、小初梯度衔接的同时,深度融合“集体劳动教育与个人劳动教育”“校内劳动教育与校外劳动教育”“城市劳动教育与乡村劳动教育”“学校、家庭与社会劳动教育”“在地劳动教育与在线劳动教育”。
有关专业人士提出,要积极探索具有浙江辨识度的劳动教育模式。大家希望要对标打造“重要窗口”新定位,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彰显时代特征,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综合实施,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全方位参与支持的贯通一体、开放协同的新时代劳动教育工作格局。未来,可以通过三大路径推进劳动教育,明晰推进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的具体举措;强化“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劳动教育经费保障”“劳动安全管控机制”“劳动教育评价与激励”等五方面的保障。着力推出如“推行中小学生日常生活劳动清单”“修编推行劳动教育地方教材”“多样化建设校内劳动实践教室”“多形式开辟校外劳动实践基地”“推进劳模工匠进校园”“建立劳动成果展示和劳动竞赛活动机制”等具有浙江辨识度的劳动教育模式和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