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基础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1年4月12日 星期

从“离身”走向“具身”
——杭州市乔司中心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改侧记
清明前夕,乔司中心小学组织学生参观侵华日军乔司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听宣讲员丁有福老先生讲解。
课堂上,教师顾学思和学生们一起讨论校园里的公物损坏现象。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杭州市乔司中心小学组织学生走进了侵华日军乔司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学生们一边听当地的老人讲述一段段曲折的革命之路,一边感受那腥风血雨的艰苦岁月……这样亲身体验的方式让他们记住了历史,更记住了自己肩上的责任与使命。

近两年来,乔司中心小学依托具身学习理论,推进道德与法治课改。学校积极探索包括任务驱动、开放情景、自主体验、合作分享、同感共情、回归生活等在内的“三环六步”教学新模式。课堂一改过往死气沉沉的“说听”模式,不但可以想想、议议,甚至还能摸摸、闻闻、演演……因此,学生上课的兴趣浓了,热情高了,效果也更好了。

“当下,儿童学习异化的突出表现就是身体与心智的分离。”校长刘伟慧说,具身学习理论强调全身心参与、多感官学习,只有让学生亲身去经历、去探索和去体验,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学习。对道德与法治这样的课程来说,更要从“离身”走向“具身”,把价值观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从而逐渐入脑入心。

调动多感官参与

“如果不把足球送回家,经过日晒雨淋,它会变得伤痕累累的。”

“足球是我们的好伙伴,我们要细心照顾它。”

“足球回家了,我们才能回家。”

……

在一堂二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上,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原来,教师在上课时播放了一段录音,有“课桌椅的自白”“遗落足球的自白”等一段段拟人化的小故事。听完录音后,一些学生触景生情,大家纷纷回忆起校园里、生活中如何把足球、篮球等公共物品放回原处的经历。

“《这些是大家的》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校园内的公物,了解爱护公物的方法,形成爱护公物的意识。”任课教师顾学思介绍,按照传统的教学思路,教师会直接出示校园中破损的公物,让学生谈谈该如何爱护公物。显然,学生的参与感比较低,爱护公物也仅仅是浮于表面的口号,很难真正指导他们的真实生活。

为践行具身教学,教研组在磨课时创设了让学生多观察、多倾听、多接触、多思考的机会,调动他们身体多感官参与,从而让爱护公物的情感深入心灵。上课时,甚至请来了负责打扫走廊卫生的沈阿姨。学生们通过现场采访的形式,才知道维护干净整洁的环境要付出多少的汗水。顾学思说:“我看到了孩子们热烈的目光,听到了发自内心的感言,这说明他们产生了共情。”

这样的课还有很多。比如《我们有新玩法》,教师就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拿起跳绳,创造新玩法。而《大家排好队》一课,学生们则可以体验不同情境下的排队法则,从而养成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习惯……通过互助讨论、辩论赛、模拟法庭、游戏等不同形式,引导学生亲自动手、亲身参与、亲身实践,在解放身体的同时,还在动态的探究中学习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培养了品格。

增强情境性共融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很多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具身学习理论要求,教师必须着眼不同的课堂教学任务,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构建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具有实践性、体验性、参与性的主题式情境,增强学生的身体体验,帮助学生探求事物本质,激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思维。

为上好《认识公共生活》这一课,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课前调查。因此,菜场、超市、小区的运动场等,到处可见孩子们的身影。有学生体会到了在小区里跑步、跳绳等做运动的妙处,“能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也有学生自告奋勇地去地铁站发放垃圾分类的宣传单,并对路人进行宣讲,“一开始还有点不好意思,后来胆子越来越大,讲得也越来越好”。

有了前期的活动体验和丰富的资料,教师曹艳上课就轻松多了。她先是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照片等资料,在小组内与其他成员一起分享,大家还快乐地回忆起自己在社区参与公共生活中最难忘的事情。你一言、我一语,公共生活的“美好”不用教师过多解释,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就理解了。而教师戚敏华则抛出了另一问——“有没有发现公共生活里的不美好”,打开学生的思维,给予他们更多的话语空间。

当然,还有一些教师用上了VR等酷炫的现代技术,把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照片、实物、影像等史料完完全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们可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历史,用自己的耳朵倾听历史,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历史。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声光交织、身心交互的学习情境。这样的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指导他们的道德行为。

从课堂走向社会

统计显示,在全套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与社会参与相关的主题内容共有39个单元,占比达83%。这些主题均源于真实的社会生活,如《绿色小卫士》《让生活多一些绿色》《爱护地球共同责任》等都呈现了学校因空气污染停课、燃煤电厂排放废气、沙漠面积悄然扩大等真实的社会生活事件或现象,以引导学生尊重自然,养成绿色生活方式,形成可持续发展理念。

而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需要打破课堂和学校的限制,让课堂与社会深度融合互动,通过开展学科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致知明理、在生活中践履躬行,促进“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融合。“教育教学并非只是‘脖颈’以上的活动,儿童的认知、思维、记忆、学习、情感和态度等是在身体作用于环境的活动中产生的。”副校长胡红芳表示,鼓励学生走出去也是他们围绕具身学习,改进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手段之一。

因此,在教学《我们的国家机构》这一单元时,教师会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一站式政务服务大厅,通过观察与询问,帮助他们了解不同的行政机构及其职责,感受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如何依法行使权力、自觉履行职责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走出校门的教学让他们在抽象的名词与实体的机构之间建立起牢不可破的联系,用学生的话来说是“真正懂了”。

按照教研组组长胡海云的说法,道德与法治课是要培养学生学会过“美好的生活”。因此,课堂教学不仅要善于运用生活资源,更是要对学生的生活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发现生活的问题,思考如何改进。在乔司中心小学,如今有越来越多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开始从课堂走向社会。学生们拿着调查表,走入社区、面向社会;回到学校后,则是畅所欲言、交流感受。有的教学还与志愿服务、职业体验、研学旅行等“混搭”在一起,让学生在过程中身体力行,发现新知,收获体验。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