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教师周刊·全民阅读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1年1月15日 星期

教材是最好的写作范文


经常有朋友问我,孩子很爱阅读,却写不好作文,怎么办?

阅读有助于写作,但不是所有的阅读都能内化为写作能力。如果不能从阅读中吸收营养,阅读和写作就会像春天和秋天,永远无法相见。

笔者尝试将教材用作范文,让学生利用教材进行写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年里,学生发表作文200多篇,就是来自教材的模仿写作。那么,且让笔者以七年级教材《台阶》为例,说说如何打开阅读和写作的通道。

一、寒梅著花未:细耕文本

文本是一方肥沃土地,只有细细耕耘,才能犁出花香。

如何细耕?不少语文教师会把文本当成生物标本,从词语到段落,从修辞方法到中心思想,一一解剖,直奔考试。这样的教学无法让学生领会文章的精彩。

细耕文本,要用敬畏文字的心情,从写作角度读出文本的美妙之处。

鲁迅先生在《不应该那么写》一文中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

也就是说,要把自己想象成文章作者,琢磨其创作手法和艺术匠心,揣摩为什么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才会得到写作上的启发。

教师不妨带领学生多问问: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如果是我,该怎样写?

李森祥《台阶》一文,为什么不写成:父亲造好有高台阶的新屋,达成人生理想,背不再驼着,胸也挺得高高?

想透这个问题,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就能直抵读者内心。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一个似问非问的结尾,如打翻了五味瓶,夹杂着太多人生滋味。

二、能饮一杯无:找准触点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思有路,寻路识斯真。”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是有路子的。一篇文章值得借鉴的地方有很多,文字表达、情节设计、人物塑造等都会带给读者一定的触动。

但由于生活体验、接受能力、个人喜好等不同,每个人的触点不会一样。鲁迅先生在《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中说:“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授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他却决不说坏处在哪里,作文要怎样。一条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比起那时瞎闯,今天的学生自然幸运得多。“但偶然之间,也会不知怎么一来……卷子上的文章,居然被涂改的少下去,留下的,而且有密圈的处所多起来了。”

学生在反复地读做后,有所触动。当然,教师有意识地引领,会让学生大大缩短摸索时间,找到暗胡同的出口。

上《台阶》前,笔者给学生看自己和作者的合影,告诉学生,《台阶》就是这位笑眯眯先生写的小说。有的学生说道:“作者好亲切啊,和他写的小说一样。”在聊写作触点的时候,有的学生说:“用第一人称写小说,让人感觉特别真实。”

三、快走踏清秋:个性表达

文章不是流水线上的工业产品,表达是相当个性化的东西。个性化是作文的精气神,倘若教师规定立意、格式、语言、人物、材料等,势必会捆住学生写作的翅膀,无法自在地表达。模仿写作不等于给学生一个模子,让学生批量生产套娃。

学《台阶》后,我让学生也尝试着写一篇小说。写前启发:你想塑造一个什么人物?抓住哪一点来塑造?《台阶》给你写作上最大的触动是什么,你就把那一点迁移到自己的作文中。

课堂上,只听到学生笔尖的唰唰声。

“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课文开头短短12个字,学生都很有感觉。学生作文开头,大多喜欢弯弯绕绕,我常常嘲笑它像劣质奶粉吃出的大头娃娃。

这次,我的眼睛被一个个干干净净的开头点亮。

金玺:“爷爷有一把很旧的锄头。”

卜星予:“叶予总觉得他的弹珠少。”

李佳露:“祖父又在画画。”

吴枢涵:“楼上那家的孩子总是给我带来无尽的烦恼。”

胡梅麟:“爷爷总想要一个菜园子。”

在情节设计上,不少学生提升了一个层次,情节写出了起伏变化,人物形象更加丰腴饱满。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