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勇义
二十多年前一趟出差,知道了发糕和小辣椒是龙游特产,名闻遐迩。如今品读赵春媚老师《红尘烟火》,才知龙游美食之盛,不止于发糕和小辣椒。
她笔下的美食,品类繁多,工艺讲究,色香味诱人。读这些文字,仿佛让人置身北乡南乡的袅袅炊烟之中,可忘情地呼吸一番空气中弥漫的香味;也仿佛徜徉在热闹的龙游老街,遇见各式小吃店里大快朵颐的人们,也忍不住要想尝一尝;或者仿佛感受到龙游人的日常,推门进入一户人家,见一家人已团团围坐,等待着一起动筷子。
读这些文字,能让人口舌生津,不知不觉生出饕餮一番的念头来。《红尘烟火》对龙游美食有体系地介绍,堪称是“舌尖上的龙游”。对外乡人而言,这或许是一本龙游旅行美食攻略,而对龙游本地人而言,则更像是一份家常必备菜谱。
书中关于美食和风土人情的记述,有的源于作者有意识的采风,更多的源于作者的生活体验。
东阁桥头的豆腐丸子店、矮子排档的龙游炒粉干,保留着作者的童年和青春记忆,馄饨担边上几乎可以触摸到爷爷奶奶的背影。外婆做的糍糕、酒酿总比别家的好吃,妈妈做的猪肠、豆豉自然要比外面的来得干净。
美食之中蕴含着浓浓的亲情和美美的天伦之乐。美食味道是时间长廊里家乡的味道,是勤劳朴实的外婆的味道,是心灵手巧的妈妈的味道。
这份亲情,延展开去是乡情。呼朋引伴,团团圆圆,是北乡包汤团的场景;妇孺嬉闹,热热闹闹,这是打麻糍的情状。
“北乡莲子烧,南乡米老酒”,龙游人的豪爽和大气,都沉浸在这一杯酒中。家人团聚、宾朋来访,是一幅幅乡土江南的美好图景。
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言:“有些东西是能够进入到骨髓里去的。”这些东西大概就是对时光恒久的记忆,由此看来,写的也是“心灵上的龙游”。
烟火之气,可以说是对人类文明形象而高度的概括,既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
食可果腹,人类生生不息,这是物质文明。仓廪实而知礼节,人类有更高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追求,这是精神文明。烟火之气在,则人类文明存。
《红尘烟火》或许还是一本引导学生们知家乡爱家乡的校本教材或地方教材。
其一,可引导学生切身体验“民以食为天”的道理。丰衣足食,是民生头等大事,是自古以来百姓的所祈、所愿。教育要让学生知稼穑之艰难,思一粥一饭来处之不易。
其二,可引导学生传承家乡文化。人是独一无二的文化载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天地之气,聚于百谷,成于美食。这些美食又养育斯人于斯地,成就一方人独有的个性、智慧和魅力。潜移默化总还属于不自觉,知来处,知所以然,才是文化自觉。
其三,可引导学生体验劳动、学会生活。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知家乡美食,懂家乡美食,如果学生能做家乡美食,何尝不是一种生活品质?或可带来一生口福。
赵春媚供职于龙游县詹家小学,是一位语文教师,是《小学生时代》杂志的作者和老朋友。
她喜欢写诗,在当地小有名气。她的诗歌清丽婉约,如燕衔春泥、鹂跃柳梢。她才思敏捷,近撷远取,皆成诗文。生活中的她,很有龙游人的豪爽,甚至带几分侠气,这大概也少不了莲子酒和米老酒的浸润。
喜欢写作的人,对事物总是多一份特别的留意,对生活总有一种深情的热爱。她在教学工作之余,用爱乡的心灵和细腻入微的笔触关注家乡美食和风土人情,这并不让我意外。我一直以为,教师在教学工作之外,要有爱好,要修炼自己的特长。
赵春媚正是这样一位有才情、有热情、有专长、受学生喜爱的教师。期待她有更多成果和更好的成长。
文到末尾,忽而联想到人在旅途,除了欣赏一路美景,也总免不了尝尝一路美食。甚至觉得,人在旅途,无非美景与美食。
转念一想,又觉不妥,那些陪伴我们的人呢?那些路途中遇见的人和事呢?还有个人的奇思妙想,以及一番作为呢?
因此,人在旅途,自可以不舍美景和美食,但绝不能拘泥于美景和美食。以此与作者、读者共勉。
(作者为浙江教育报刊总社副社长、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