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职业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1月15日 星期

在融通中培育新时代职业人


□姚 雁

当前,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新的产业或行业不断涌现,行业的复杂性、多样性使得工作岗位频繁变迁。同时,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对人才的规格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育服务于人的终身发展,职业教育突出的“职业性”决定其肩负着服务“职业人”终身发展的使命,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技能强化、创新思维培育是现代职业人发展的核心要素。

从目前我省中等职业学校关于职业素养培育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其一,对职业认知能力的培养意识淡薄。一是一些学校忽视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强调专业技能的发展,认为学生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高低是决定将来能否胜任企业岗位的主要标准;二是对职业认知能力的培养存在误区,一些学校认为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就实现了对学生职业认知能力的培养,然而课程只是从形式上使学生萌生职业意识,并没有使学生深刻感知当前职业,无法让其建立起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憧憬。

其二,对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不高。从课程维度上看,目前中职学校仍然采用学科体系下的课程教学模式。在这种体系下,课程与课程之间很难实现融合,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师资维度上看,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依靠教师团队的整体力量,不仅需要校内教师,也需要企业教师的积极参与。《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的出台,意义就在于“为全面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从实践环境上看,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综合的实训平台,不是仅仅依靠教师为了教学需要而设计出的教学项目,而是要以企业的真实产品为教学内容。

其三,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经验匮乏。创新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的主体是人才,培养人才的主体是学校。目前,学校普遍重视创新教育,但缺少途径和方法,特别是针对学生不同成长阶段创新能力培养的定位不准。

基于此,我校以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基础建立了智能制造研发中心,通过专业融通、课程融通、校企融通、师资融通等方式,创新教学载体和教学形式,为中职生现代职业素养的培育提供重要的参考模式。

学校以智能制造中心的三大分中心为载体,运用“融通”理念,建立基于职业体验中心的“岗位群+认知链”培养途径,使学生形成职业认知能力;建立基于生产型实践中心的“任务群+技术链”培养途径,使学生形成专业实践能力;建立基于技术研发中心的“问题群+创新链”培养路径,使学生形成创新思维能力。具体包括:

“专业群”与“岗位链”融通,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职业认知能力是指个体以生理和心理实际(自我认知)为基础,对当前社会各种职业、工作性质和特点、职业现状、薪酬绩效、发展前景及从事这些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本环节通过在校内外的职业体验中心构建“岗位群+认知链”的培育路径,实现学生对自我、岗位、职业的认知。

“任务群”与“技术链”融通,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是指完成复杂任务和解决新问题所具备的实践能力。从教育的规律出发,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载体,目前项目化课程在职业教育中认可度较高,为此,本环节模拟企业的运作模式,在生产型实训中心,通过构建“任务群+技术链”的培育路径,实现学生单一技能、综合技能、拓展技能的培育。

“问题群”与“创新链”融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的本质在于用新的角度、新的思考方法来解决现有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本环节通过在技术研发中心构建“问题群+创新链”的培育路径,实现学生对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系平湖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