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教师周刊·浙派教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0年11月13日 星期

每一所学校都可以有很多的大师


□童文兴

每一所学校都应该有一座文化殿堂,曾经想过这件事,也正在全市推动“走进经典”教育家书院建设。近期偶然读到了一篇追忆陈嘉庚先生的散文,让我更坚定了这个想法。

文章作者说,他中学就读于福建省国光中学,是陈嘉庚的女婿李光前创办的。这所学校有个图书馆,这个图书馆里有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到康德的各类哲学书籍,有朱生豪译的《莎士比亚全集》,有傅雷译的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等的经典著作,有普希金、果戈里等俄国经典诗歌和小说,还有上百样的文学刊物。这让来自乡野的他一下子遇见了那么多的世界巨匠。作者还谈到,当时福建的高考成绩全国领先,就是得益于陈嘉庚先生的文化润泽。

不得不佩服陈嘉庚先生及其家人,他不但捐资办学建了学校,更重要的是他还在学校里建起了一座文化殿堂。这份远见和深刻,即使放在今天,也是十分难得。费孝通用他的社会学对此作了最好的总结:我的祖父和更早的祖先,他们生活的年代没有陈嘉庚,因此,他们的生活跨度就只有原始的村落和传统的文化圈子。是啊,正因为有了陈嘉庚,让他们一下子打开了眼界,走出了小圈子,所以有了费孝通、陈景润等学术大咖。我想这是因为陈嘉庚先生在他们最最需要长身体,最最如饥似渴的青春岁月里,给足了文化的营养。

今天已经不再是那个缺书的年代了。但今天的学校是否都有如当年刘再复先生就读的国光中学那样的文化殿堂呢?我是深感忧虑的。

我们的一些图书馆也只是叫图书馆这个名而已。且不说一些学校图书馆的破落相,且不说一些学校图书馆的“束之高阁”,关键是图书馆里的书良莠不齐,很多书是滥竽充数,面目可憎。进入一些学校的图书馆,感受不到文化的气息,感受不到书香的扑鼻,难以让人产生仰慕敬畏的情感。

据说有些学校图书馆的书都是新华书店帮助选择的。每一本书都是教育,如此重大教育之事,怎么可以轻易交付他人呢?!都说现在的学校没有文化,图书馆是最好的见证。曾经一段时间,领导们去学校必看厕所,厕所固然重要,我倒建议也要多看看学校的图书馆。厕所看的是管理的精度,图书馆看的是学校文化的精度。我觉得图书馆才是校园文化的精神地标,是学校之所以是学校的理由。

学校的文化殿堂应该是用经典铸就的。图书馆实在不能仅仅当作是一个安放一堆印刷物的地方。图书馆安放的应该是文化,是人类的思想精华。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出版商业化和书籍泛滥成灾的年代,学校图书馆里的书,要像选择朋友一样睁大眼睛,精挑细选,宁缺毋滥。刘向说过,书犹药也,善读可以治愚。而学校里的孩子,特别是中小学生,还可能做不到善读和选择,所以图书馆的书,事先就得由学校来选择,免得放进毒药,长满杂草,造成精神毒害和污染。我想图书馆里的每一本书,代表的是办学者的精神气质、文化高度和价值取向,体现的是一所学校的精神长相,必然都是经过郑重其事的选择请进来的良师益友。学校要拿出当年万圣之师孔子删述六经的远见和劲头来,从教育的角度,慎之又慎,必须要有误人子弟害莫大矣的小心,从经典中选择经典。如同对待自家孩子一样百般用心,非得下一番深功夫不可。

书是最低门槛的高贵,书也是最最平易近人的良师。一所学校,特别是我们的中小学校,不可能都做到名师云集。但我们完全可以请来大师,做到让大师们的思想、文化、精神在这里交相辉映,即使身居僻野也可蓬荜生辉亲近大师。图书馆的意义就在于此。

每一本经典都是大师高人。我们缺的是对大人言的敬畏,缺的是走近他们理解他们,缺的是把他们请进来学而时习之的虔诚。我们只是在空谈仰望大师,而不是静下心来学习他们。其实,当我们捧起他们的经典著作时,不就是和大师面对面了,不就是高人指点了?因此,每一所学校都可以做到大师云集。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只有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只有在大师的文化滋润下,我们的教师才能登高望远,学校才能成为参天大树的沃土,才可能有长出大师的机会。

从更深的意义讲,学校的教师应该是两个部分的有机组合,躺在书籍里的大师和活在校园里的教师。越是落后的地方,越要把图书馆建好,用经典的书籍来弥补学校师资的不足。

每一所学校都应该有一座文化殿堂——图书馆。这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之所以没有做到,是因为我们教育本身缺乏对文化的深刻理解,缺乏对“立德”“铸魂”的科学洞察,也缺乏对经典著作的足够敬畏和认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图书馆,实在应该成为每一所学校源头活水的那座文化殿堂。必须要有,必须做好。

(作者系台州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