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 丹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随后,全国学生营养办也印发了《关于在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坚决制止餐饮浪费重要指示精神的通知》,提出要结合秋季开学、世界粮食日、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中国农民丰收节等重要时间节点,深入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教育,同时要倡导试点学校将学生日常饮食行为纳入学生综合评价,逐渐建立科学合理、文明健康的学生饮食长效机制。
时下,节俭教育在全社会受到大力提倡,各中小学及幼儿园成为教育主阵地。对学校而言,如何让这些活动不流于形式,有效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和习惯?开学季,本报记者就此走访了我省部分中小学和幼儿园。
在校园里,食堂及餐桌无疑是节俭教育最直接的场所。“吃多少盛多少”“不挑食、不偏食”“粒粒皆辛苦”……每到午餐环节,面对一些学生的浪费行为,教师们总是谆谆教诲,但往往收效甚微。“开学前夕,我们向全校家长发布了一则《开学通告》,特别提醒新生家长,要携手学校共同引导孩子做‘厉行节约’的实践者。”桐乡市茅盾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吕慧樱认为,光是劝导学生爱惜粮食是远远不够的,学校需要把“光盘行动”作为德育课程的重要内容。
针对住宿生多、学生一日三餐均在校解决的情况,茅盾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将餐厅拓展为学生的德育场所。每学期初,全体师生签订《文明用餐公约》,并把“光盘行动”纳入班级德育考核体系。每天,一日三餐全部光盘的学生可以得到一颗“光盘之星”,期末根据“光盘之星”的累计情况来评定“光盘小卫士”“光盘小能手”“光盘小达人”等。这一系列评价全权由学生“自治管理”。
“四(3)中队0千克,二(4)中队0.6千克,三(1)中队0.3千克……”每天中午,在杭州市胜蓝实验小学的食堂门口,都会出现一群穿着蓝色围裙的学生,他们是拎着各自班级的泔水桶前来称重的午餐管理员。自去年2月,校长崔建军发起了剩饭剩菜称重行动。借助一杆秤、一张表,每个班级每天剩多少饭菜一目了然,这也成为该校每周星级中队评比的重要指标之一。学生们一方面因有班级荣誉感吃得很“卖力”,不再像以前那样挑食了;另一方面也学会按需添饭,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
随着这项行动的持续推进,胜蓝实验小学1000多名学生的剩菜剩饭总量已经从原来的两大桶锐减到了现在的小半桶,目前大部分学生可以做到饭菜光盘,基本养成了节约粮食的好习惯。根据初步统计,学校每天能省下300元左右的开销,一个月就是6000多元。“节省下来的钱统统都被用于提高学生的午餐标准,从而让我们的孩子既吃得饱又吃得好。”学校党总支书记、少工委主任杨森毅介绍,该校本学期将继续开展剩饭剩菜称重行动,并以此带动身边的每一个人,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节约为荣的氛围。
像这样,为了让节俭成为学生自发自愿的行为,我省许多中小学校都在加强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上下足功夫。“而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更多的是引导他们认识食物,并在情感上建立联系。”长兴县张家村花园幼儿园教师吴锡珍告诉记者,该园将“光盘行动”的落脚点放在食育上,教师引导幼儿品尝不同食物的味道,了解日常餐点的制作过程;同时,让幼儿参与种植管理,观察蔬菜瓜果的生长过程,在劳动中感受食物的来之不易。
“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丰富的当下,节俭并不是由于粮食紧缺而做的被迫选择。因此重要的是,让节俭成为孩子们经由内心的省察、理性的思考而做出的主动选择。”杭州市天杭实验学校班主任、省特级教师郑英在深入思考后,和班级学生开启了一系列实践。她把食堂厨师余师傅请进班级,讲述后厨工作。当得知余师傅早晨5点多就要起床工作、备齐一种菜需要个把小时、每道菜都要烧七八锅时,学生们感到十分震惊;当了解到食堂工作人员为了保证菜品丰富又健康所付出的努力时,学生们更是感动不已。这之后,学生们去食堂排队、盛饭、就座、吃饭等,每一个环节都认真对待。
郑英还创设了递进式的“餐桌上的故事”主题活动,包括去菜场看看蔬菜们的“素颜”模样,追寻一棵菜的前世今生,去田地里看看蔬菜们的“儿时”模样,亲手做一顿饭等。“节俭的核心要义是惜食,饱含着对劳动、对食物的‘敬’和‘爱’。无论教师还是家长,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会影响孩子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乃至人生态度。我们节俭,孩子们就不容易挥霍。”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