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师周刊·论文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0年1月17日 星期

初中生新诗写作教学搭建创意支架的探究


□杭州养正学校 闫树毅

中国现代诗歌(新诗)继承了古典诗歌注重语言含蓄凝练、意境神韵高远等特点,又具有外国现代诗歌自由奔放,强调情感性、主观性、音乐性及立体感的美学风貌。基于课本的新诗写作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之美,提升其写作能力,形成语文素养。

朱自清曾说:“据我数年来对大学一年生的观察,推测高中学生学习国文的情形,觉得他们理解与鉴赏旧诗比一般文言困难,但对于诗的兴味却比文大。”据笔者观察,有相当一部分初中生很喜欢新诗,喜欢新诗鲜明的意象、流淌的感情、明快的节奏、警策的哲理,喜欢用新诗来表达,新诗与中学生的生命最为贴近。

一、新诗写作教学学情分析

作为一种充满创造性的文学形式,新诗对于学生而言是极好的学习文本。《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生能够掌握诗歌写作能力。然而,新诗却是语文教学中最不受重视的文体,教学方式单一,练习时间短,导致学生的理解比较片面,艺术趣味比较褊狭。

初中生对新诗写作普遍有畏难情绪,笔者对40名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有过新诗创作的经历。大多数学生对新诗创作保有浓厚兴趣,新诗抽象的语言、自由的抒情符合初中生充满幻想的青春期心理特点。新诗受到初中生欢迎,为何还有学生不去或者不敢进行新诗创作呢?

在进一步的调查中,学生们纷纷写下自己的新诗创作困境,笔者将其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需要一双描绘生活的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感知还不够细腻,没能在生活和写作之间搭起桥梁。这是学生新诗创作起笔难的主要原因,更是影响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因素。因为新诗创作与观察能力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观察能力更是审美感知能力的一个激发点。教师要做的是触动学生欣赏美的心灵,酝酿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反过来促进其新诗写作,提高其语文综合素养。

2.需要一张妙语连珠的嘴。人类对美的表达永远落后于对美的感知,即使是作家也会有言不尽意的无奈。如何将感官接收到的生活符号转化为灵动的诗歌语言,如何将情感情绪流入诗歌的字里行间,学生既没有方法,也没有头绪。但只要开始表达了,就会有成功的希望。如何给学生一个开始表达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几个支点去玩语言、用语言,是新诗教学的重要内容。

3.需要一颗自信勇敢的心。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自己写得不好,从创作起点就否定自己,不免让人心痛。此时用言语去鼓励学生是苍白无力的,学生心里有一个审美评判标准,只有当学生写出让自己也欣赏的文字,才能真正建立起信心,打开新诗创作的大门。

二、新诗写作教学创意支架

触手可及的生活、巧妙灵动的语言,需要一副创意的支架,才能构建起诗的天地。

1.将意境形象化

诗歌是凝练的,讲究炼字、炼句、炼意,“言有尽而意无穷”。然而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不讲意象、意境,缺少审美想象,只是一味追求主观表达,或者认为只要写出分行的句子就是诗。如何寻找富有生命力的意象,把生活感悟融入诗的意象中,这对初中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部编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诗歌学习单元,经过前四节课《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四月天》的学习,学生对诗歌有了一定的了解,基本掌握了何为意象,在完成自主欣赏和自由朗诵后,接下来要尝试创作。

互文性理论认为原创性文本是不存在的,一切文本都是“互文本”,是由其他文本交织组成的,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转化、整合和改写。以课本为灵感源泉,从模仿到创作,是笔者进行新诗写作教学的基本思路。

例如穆旦《我看》中,诗人眼里出现多个意象,不妨利用这些意象进行改写,可以加深学生对已学新诗的理解,并结合自己的思考与想象,进行转化和创造。

以《我看》为基石,引导学生切换视角,激发学生想象:诗人穆旦眼里看到的是春风、青草、飞鸟、流云等意象,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个意象,你能看到什么?

2.将抽象具体化

诗歌情感表达如果太过直白,就会降低读者的审美感受,如何巧妙又新颖地表达情感,无论对于诗人还是学生都是难题。初中生思维还处于过渡时期,表达方式简单,词汇量还有待提高,如何将平常情感不平常地表达出来呢?

笔者通过将抽象情感具体化,让学生填写人的情绪喜怒哀乐的颜色、重量、声音和形状,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通过创意表达让语言活起来。

学生思维打开以后,又自行设计后续表格,如填写欢快、闲适、凄清、寂寞、豪迈的颜色,重量,声音,形状,意象,动作和神情。

还有可将古诗中的情感意象应用到新诗当中,学会迁移运用,找到灵感土壤,也能提高创作激情和信心。

3.将细节抽象化

语言是有声的思想,所有物质都能抽象成富有诗意的灵魂,让诗歌情思绵长、意味深刻。而要达到这一步,需要一个与上一种方法相反的思维过程。笔者通过思维推导图方式引导学生将意象抽象化:意象→它的动作→它的心理→它让你想起什么→它象征着什么。

4.让语言陌生化

陌生化理论是由俄国的维克托·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在上世纪初提出来的。他说:“艺术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我们在陈述常见的事物或道理时,不采用大多数人习惯的说法,而是通过将语言陌生化,延长读者的阅读时间,给读者以新鲜的阅读感受。

这一部分笔者主要想讲词语锤炼,通过替换词语,学会修改词语,既升格诗歌,又让学生感受到玩味语言的趣味。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课内学习诗歌毕竟效果有限,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外学习积累、广泛涉猎,学会观察生活、记录生活,摘抄背诵自己喜欢的优美诗句;还可以举办班级新诗朗诵会,展示新作、朗诵名作,激发学生兴趣,搭建展示平台,以读促写,以写促思。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