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基础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0年1月15日 星期

进校园活动要“限流”,更要甄别


□本报记者 朱 丹

不久前,宁波市教育局面向当地各部门以及群团组织发布了一则公告,开始受理下一个学期进校园活动项目的申报。目前,该市已实行进校园活动审核认定制度,未经审核认定的活动一律禁止进校园。自2019年7月我省印发《关于规范中小学进校园活动的实施意见》以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严格审核,“限流”进校园活动,将学校每学期的活动项目控制在5个以内。

各类进校园活动牵扯中小学教师过多的精力,早已是不争的事实。此次国家颁布的《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统筹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规定不仅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扶贫任务、专项任务、城市创优评先任务、街道社区事务、有关教育宣传活动等,还要坚决杜绝强制摊派无关事务。

“当下,各地各部门的‘小手牵大手’工作,还有地方各种‘重点工作’都让狭小的校园难以装下。”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方华分析,之所以产生“什么都要进校园”的现象,是因为大家误以为学校的参与能够更好地完成这些工作。在他看来,其根源在于各级部门没有厘清职责边界。

杭州市余杭区太炎小学副校长张自恒对此深有感触,他曾经遇到过不少引起争议的进校园活动。“比如,元宵节期间,有些部门打着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幌子’,规定每个学校要上交一定数量的灯笼或花灯,这显然是强制摊派任务。事实上,对于学生动手能力及其他各种能力的培养,学校课程均会有所体现。”他说。

来自诸暨市城西小学的孙晓菲直言不讳地表示:“一些进校园活动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并没有考虑是否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最近出台的一系列政策,道出了广大一线教师的心声。”她希望,经过统筹协调,学校参与社会事务的种类和数量能够真正“减”下来。

“随机抽调的3所学校中,一学期的进校园活动项目分别达到12个、13个和27个,这些学校平均每周要接收3个以上进校园活动。”这是政协象山县委员会在2018年公布的一组调查数据。为了把干扰教育秩序的活动拒之门外,该县探索出了一套甄选机制。象山县教育局通过自主报名的形式向各家单位征集要进校园的内容,从中梳理出交通安全、法治教育、传染病防控、消防等10个项目,并相应地组成10个讲师团,编制了不同年龄段5个版本的进校园活动课程。此后,学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主选择主题从而确定讲师团,不用再被动地接受进校园活动。这样的变革,让当地的基层教师直言“工作负担大大减轻了”。

常山县白石镇中心小学副校长郑建荣告诉记者,省里要求全面规范各类进校园活动后,该县对此类活动的整治力度不断加码,实实在在地给教师们松了绑。2019年,常山县教育局通过走访学校、部门对接、问卷调查等方式一共清理出37个涉校非教学进校园活动事项,最终决定纳入学校课程2项、保留15项、取消20项。针对审核通过的项目,常山采用“3+2+N”模式:“3”是指“安全教育进校园”“五水共治、垃圾分类进校园”“武术进校园”3个必选项目;“2”是指学校可以从清单剩余的12项活动中任选2项;“N”则代表学校可以根据需求自选的机动项目。

“另外,诸如法治进校园、环保进校园等活动的初衷无可厚非,其内容也颇具教育价值。然而,活动背后往往会有相关部门的督查、检查,甚至要求‘留痕’,如提供照片、视频、文字材料等。当活动形式大于内容,无形中就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负担。”慈溪市观海卫镇卫山学校办公室主任王永生认为,面对这类与教育相关的进校园活动,要尽可能通过整体的规划和科学的设计,把活动内容融入到学校的日常教育之中,进而真正发挥教育效果。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