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校园视窗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11月20日 星期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需正本清源


□范寿仁

高考改革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其背后是选择性、发展性教育思想。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很多学校、家长都将其视之为选课(科)和高考分数的博弈。基于这种博弈,在新高考背景下,生涯规划教育风生水起,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层出不穷的学术研讨、名目繁多的相关书刊纷至沓来,热闹非凡,充斥着“不说生涯规划不懂新高考,说起新高考必谈生涯规划”的意味。作为一名基层学校的管理者,笔者认为当下的生涯规划教育需要正本清源,真做事,做对事,求实效,回归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要而言之,当前生涯规划教育存在令人担忧的“四化”现象。功利化,出发点纯粹是为了帮助学校分班和学生选科、填报志愿、提升高考分数,而忽略了对学生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关注,没有体现生涯规划教育的温度,未能发挥生涯规划教育的本质效用。应付化,为体现新理念、新思想,追求形式,如开个讲座、包装社团活动、把班会课冠以“生涯课”名称。商业化,大肆宣传,然后办培训班、搞专业咨询,以生涯规划教育为噱头,把一些培训项目、软件、程序等冠以生涯规划教育的名头,混淆视听,专业性不高,收费却高,让生涯规划教育带上了浓浓的商业气息,极大地弱化了生涯规划教育的教育功能。宽泛化,为了特定目的,夸大作用,营造生涯规划是万能钥匙、没有开展生涯规划就是一种失败的恐慌,造成教师、学生和家长对生涯规划教育或盲从或抵制两种极端心理。

针对这一现状,笔者认为需从三个方面正本清源。一是厘清概念内涵。生涯规划是指一个生命个体建立并发展适当的自我概念,再转变成适合的生活方式,达成个人目标并满足社会需要的全过程。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指出“开展多种形式的指导活动,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更好地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与生活,处理好兴趣特长、潜能倾向与社会需要的关系,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提高生涯规划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是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内容。我们既不能窄化,也不能泛化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内涵,而应该是基于不同个体、不同阶段开展“大”“小”生涯规划教育的相互融合。

二是达成价值认同。生涯规划教育是培养学生在生涯探索和生涯管理中不断增强选择的能力和行动的意识,能够自我负责并对社会担责,从而不断自我发展。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普通高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出,生涯规划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员参与,坚持统筹安排,坚持校本实践”,要求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助力学生的生涯发展。故学校必须从顶层设计做起,构建一套良好的生涯规划教育生态系统。

三是明晰阶段特点。《指导意见》指出,高中阶段生涯规划教育主要是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学业规划是基础,是高中阶段最核心、最独特的版块,因此,在普通高中开展学业规划是重心所在,也是题中之义。笔者以为,学业规划应贯穿学生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学业规划指导必须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尊重个体差异,关注成长需求,帮助学生适应高中学习,科学认识自我,确立发展方向,激发学习动力,有效制订3年必修和选修课程的修习计划,提高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提升核心素养并树立终身学习发展的意识,为下阶段的求学或求职生涯做好充分准备。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