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林静远
嘉兴秀洲区磻溪教育集团教师绘制的《沈如淙》连环画,最近在该校校园网上连载,连环画描绘了嘉兴解放的亲历者沈如淙的故事,新颖的形式深受学生喜爱。副校长丁建飞说:“嘉兴在新中国成立前涌现出了一批可歌可泣的革命人士。在完成《沈如淙》连环画后,我们正在绘制《蒲鞋弄》《朱仲虎》等讲述当地老党员故事的连环画,届时也将在校园网上推送。”
11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其中提出,要结合青少年兴趣特点和接受习惯,大力开发并积极推介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富有爱国主义气息的网络文学、动漫、有声读物、短视频等。如何让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这些载体落地?记者就此采访了我省的相关专家和一些学校。
从事中小学德育研究的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蔡志良说:“以前,我省中小学校以传统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时代进步,网络文学、动漫、有声读物、短视频等逐渐兴起,并成为新兴的传播载体,深受学生喜欢。学校要利用好这些载体,组织师生挖掘当地特色资源或结合课本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进行不同形式的创作,以丰富教育内容。”
拍摄《我和我的祖国》红歌快闪视频、《致敬五星红旗》视频、《我爱祖国》手语操视频……近年来,各地各校利用新兴载体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今年9月,舟山市南海实验初中举办了“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红色经典作品诵读比赛。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比赛学生利用校园中的朗读亭录制有声读物,并分享在学校自主设计的南海朗读者App上。一时间,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闻一多的《祈祷》、王怀让的《我骄傲,我是中国人》传遍了校园。该校校长金可泽说:“学生随时都可以在朗读亭里录制这些有声读物,分享给同学。”
许多受访的中小学校校长表示,把现有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直接搬到网络等新兴载体上,比较方便快捷,传播数量更大、范围更广,但学校组织师生以原创形式,利用当地资源,选取身边的人和事,进行网络文学创作、动漫视频设计等活动,更看得见,摸得着,让人记忆深刻。的确,像遂昌县王村口镇中心小学拍摄的《小红军带你游红色古镇王村口》,嘉兴印通小学拍摄的《少年军校》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里介绍了6位曾从事地下党工作的衢州籍烈士的事迹。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前英勇就义,其中4位是衢州第一中学校友。为了纪念他们,衢州一中师生以烈士就义前的独白为元素,创作诗歌《等待,等待,黎明终将到来》,并拍摄视频。今年该校学生参与省教育厅和团省委等共同主办的“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革命故事”浙江省红色故事会大赛总决赛,《等待,等待,黎明终将到来》获得了特等奖。该校指导教师郑岗认为,学生以自己的视角选取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其参与度更高,也更容易产生共鸣。近年来,该校学生还拍摄了视频再现当年抗日战争时期衢州一中学生抗日救亡的场景。
《扬美娃娃跟党走》《英雄的雕像》……这几年,义乌市黄杨梅小学经常组织学生设计爱国主义有关的动漫作品。动漫是该校的办学特色,学生的设计热情高涨。校长斯自力说:“学校是义乌市少儿动漫创作发展基地。我们早在2015年就开设了动漫制作课程,并把动漫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学生已完成多部动画作品。”《扬美娃娃跟党走》一共由10多个画面组成,反映了国家在实现小康社会道路上的奋斗历程。此外,这几年该校学生还设计了以“美丽中国”“美丽家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动漫作品。这些作品都是学生结合平时走访经历拍摄制作而成的。
当前我省部分教师还组织学生结合课本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创作网络文学。衢州市衢江区全旺镇中心小学教师沈远飞经常在课堂上和学生分享自己发表在网络上的红色诗歌。沈远飞的爷爷曾从事地下党工作,作为革命烈士后代,沈远飞从小对红色文化感兴趣。他说:“我还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述自己的创作历程。现在我要求所带的每一届学生都要结合课文创作红色诗歌,并把他们的美文分享在校园网上。高年级学生结合课文《万里长征》,写下了多篇爱国主义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