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义务教育浙江实践·特刊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9年10月9日 星期

以评促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宁波市江北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纪实
宁波市江北区建立“从起点看发展”的质量评价机制,优化学业分析指标体系,激活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抓质量的信心和动力,如江北区费市小学以手球为抓手,提升办学自信。图为费市小学手球队队员在训练场训练。
近年来,宁波市江北区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以信息技术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同步互动课堂”等形式把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给偏远农村学校和随迁子女学校。图为惠贞书院和修人学校正在开展同步课堂。
宁波市江北区大力推进特色办学,通过实施“一校一品”“一生一技”等机制,同时,建立学校内涵发展基金,扶持和鼓励学校个性化发展。图为江北区中心小学学生在银杏树下练琴。

季 颖

通讯员 郑时玲

操场上,校手球队的队员们正在抓紧时间训练;教室里,参加校大队换届的学生们正在进行演讲和才艺展示……近日,记者走进宁波市江北区费市小学,忍不住感叹:“真是一点也看不出是农村学校的模样。”

“这几年,当校长是越干越有劲,老师留住了,孩子们回来了。”校长陈邦银笑着说。早些年,学校校舍破旧不堪、教学设备不齐全,家长老想把孩子往城里送。现在好了,家长放心把孩子送到家门口的学校了。

这是江北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缩影。近年来,江北区在成功创建首批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首批浙江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区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寻找突破发展瓶颈的新途径,优化城乡教育资源结构,创新办学模式,力促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规划:夯实基础,优化资源布局

“以评促建,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助推教育现代化”,是江北教育这些年来的工作主线。

5年来,江北区新建了一批现代化学校,80%布局在农村和城乡接合部,基本形成了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城乡均衡的布局;结合“美丽校园”“文明校园”等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大力改造农村学校校舍和校园环境,一批农村小规模学校成为小而精、精而美的乡村一景;实施随迁子女积分入学制度,优化招生政策和流程。目前该区义务段在校生约3.7万人,随迁子女约占36.5%,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全部入读公办学校。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提升随迁子女教育服务质量,江北区在办好公办学校的基础上,区教育局实施“民办机制,公派校长,教育局统一管理”的模式,规范对随迁子女学校的管理,管理体制调整改革后每年投入1200万元专项经费,并出台文件规范办学,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严燕飞是随迁子女学校灵峰学校的老师。“回想起来,学校的巨变始于机制改革。”她清楚地记得刚从教时的情景——办学条件差、教学不规范。如今,落后的办学水平早已成为历史。孩子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上课、在正规的操场上奔跑;教师获得了业务提升、自我发展的渠道。

办学条件的巨大改善折射出政府对教育持续的重视和投入。近年来,江北区教育经费总投入年均增长10.93%;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年均增长9.47%,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分别增长23%、18%。

“把两个底部抬高了,离优质均衡也就不远了。”江北区教育局工作人员介绍。

优化:强化师资,提升教育内涵

记者走进灵峰学校时,正巧碰到宁波大学附属学校的名教师魏常春前来送教。原来,最近江北区正组织新一轮的名师送教活动。由区教育局牵头,把历届的名师、骨干教师聚集起来,给农村和随迁子女学校送教。

“名师送教进校,学校的老师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名师课堂,这很方便。”灵峰学校校长刘振腾说,这样的送教不仅是一次学习机会,也让学校与名师建立了联系,对于接下来教师成长具有很大的帮助。

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需要的是共同发展。硬件的配置只是基础,真正让城乡教育实现均衡,靠的是师资的流动。

近年来,江北区加快优化农村学校的教师结构,每年投入人才专项经费800余万元,建立了“一校一策”“一人一策”的人才引进机制;科学调配城乡师资,推动60%区级以上名优教师在涉农街道(镇)学校、小规模学校任教。同时,2018年打破教师管理体制障碍,推动教师管理从“城乡交流”到“区管校聘”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截至目前,该区义务段所有教师均参与“区管校聘”,有力推进了师资均衡配置。

骨干教师流向农村学校、随迁子女学校,激起层层涟漪,逐渐荡漾开去。“每年都有骨干教师到学校支教,教育质量上来了,教师队伍建好了。”陈邦银说,骨干教师的到来,“鲶鱼效应”激发了全校教师对教学的思考与研究,更带动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为学校培养出了一批骨干教师,让教师队伍形成了良性发展。

此外,江北区还注重教育内涵建设,推进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建立“从起点看发展”质量评价机制,设立专项发展基金,激活农村、随迁子女学校抓质量的信心和动力;大力推进特色办学,建立学校内涵发展基金,通过实施“一校一品”“一生一技”等机制,扶持和鼓励学校个性化发展。中城小学形成围棋、京剧特色教学,江北区中心小学形成了象棋、艺术特色教学……

创新:活用网络,共享优质资源

偏远农村学校及随迁子女学校义务教育质量提升缓慢,怎么让优质教育资源下沉,真正能到有需求的学校?江北给出的答案是“同步互动课堂”。

硬件的铺设和操作培训是容易的,难点在于同步课堂上什么、怎么上。最初,江北组建惠贞书院和修人学校结对先行先试。很快,大家发现城乡学生存在学习基础上的差异,按照常规课堂来,乡村孩子接受不了,课堂效果不太理想。结对学校几经考量,最终定下以语文、数学、英语学科为突破口开展教学。同时,建立了同步规划、同步课堂、同步活动、同步研修、同步发展的远距结对 “五同步”工作机制。

作为最早开展同步课堂输出方的惠贞书院小学部,一开始校长郑颖内心是忐忑的:授课教师一个人要同时面对两个完全不同的班级,从课程设计到课堂互动,都是新的挑战。郑颖和同事们边探索边总结:农村孩子知识面不比城市孩子广、性格也会内向少言一些,要鼓励他们多开口表达……

让人欣慰的是,随着同步课堂与同步教研的持续推进和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探索,薄弱学校的孩子们明显开朗、自信起来,教师们有了更多的交流和锻炼,师生在全区各类比赛中也常取得优异成绩。区教育局工作人员说,这项试点工作惠及了偏远学校及随迁子女学校的师生,有益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优质均衡发展。

因此,在试点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江北区进一步拓展同步学校范围,实现了区域内农村学校及随迁子女学校全覆盖。

该区还不断加大投入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配置,建成江北教育数据中心、江北教科网,全区普通教室交互型多媒体覆盖率达100%。在此基础上,建立江北教育云共享知识平台库,共享超千万件教学资源。同时,先后推出了江北公开课和江北直播课,共享优质资源,扩大辐射面。

(本文配图均由宁波市江北区教育局提供)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