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汪 恒
热情洋溢的快闪、情绪饱满的朗诵、悠扬动听的歌声、别出心裁的实践……近日,我省各高校师生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金秋九月,“国旗红”成了校园里最亮眼的色彩,爱国主旋律在青春音符的映衬下更加响亮。
和专业同行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土灶台、煤油灯,六七十年代的太师椅,八十年代的组合家具……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最近诞生了一批袖珍“模型屋”。师生们花了3个月时间,以“我的国,我的家”为主题,制作了还原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年代风貌的7个样板间。
在学院党委书记仰滢看来,住房条件的改善,记录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发展变迁,既是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最好见证,又是离专业最近的“落脚点”。为了准确区分不同年代,刻画原貌,大家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并搜集了簸箕、笤帚、花棉被、缝纫机、热水瓶等各类摆件及家具。接下来,这批作品还将走出学院,面向全校师生和周边社区展出。无独有偶,浙江广厦职业技术学院木雕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师生们,也即将完成一件紧扣70周年庆典主题的大型木雕作品。珠港澳大桥、神舟飞船、“一带一路”等元素尽收其中。
除了师生的集体创作,一些高校教师也把国庆元素纳入了课堂教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师汤程心就为课程“数字图像设计”策划了一次特别的创意活动。她把课堂搬到室外,让学生每人设计并现场完成一段包含长城等图案的数字绘画,并当场投影出来,在校园中展示。“我们希望结合课程内容,进行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入’。”汤程心说。
于体验中感悟
一次次的歌剧排练,让温州大学音乐学院大二学生蓝展仪对温大校友、国旗设计者曾联松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入认识。今年,温大与温州市委宣传部、瑞安市委共同打造一部讲述曾联松事迹的原创歌剧《五星红旗》,并且定在10月7日首演。
蓝展仪和60多名同学一道,从暑假起就开始了紧张的排练。“随着排练进程的深入,大家越来越‘入戏’。有人还为剧中故事感动到流泪。”温大宣传部部长潘玉驹介绍。“能够参演这样一部作品机会难得,也非常有意义。”蓝展仪很珍惜这段经历。
宁波大学的324名师生党员则是用脚力和笔力进行了一次记录新中国发展足迹的寻访。他们在暑期奔赴全国8个省份18个县市,拜访了286位新中国同龄人,接着又整理出了他们的奋斗故事。海洋学院辅导员谢果凰和队员们选择前往北仑梅山、奉化桐照、台州大陈等多个海岛渔村。在老船长、老渔民、水产养殖老前辈那里,队员们感受到“蓝色粮仓奋斗者”们曲折的心路历程。“纸上得来终觉浅,大家更加明确了身为海洋人的责任与使命。”谢果凰说。接下来,这些故事还将被制作成教案、课件和党课素材,在师生中开展宣讲。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变化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温州医科大学就组织学生采访了70位师生和校友,见微知著,通过一个瞬间、一个角度、一个故事来展现国家的变化和学校的发展。相关采访视频未来将面向校内师生展播。中国美术学院则举办了一场“跨越时空”的雕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主题性、纪念性雕塑作品汇聚一堂,让师生和市民通过雕塑窥见共和国的发展历程。
因时因势开展
在9月17日浙江师范大学的新生开学典礼上,校方为新生们准备了一个惊喜——现场《五星红旗》的歌声响起后,人群中突然铺展开了一面96平方米的巨型五星红旗。旗帜在人群中被传递,大家的心情也起伏澎湃。
“我与国旗同框”“青春告白祖国”“写一封给祖国的信”……像浙师大一样,省内不少高校都抓住了新生报到和始业教育的契机,把“爱国”作为大学“第一课”。宁大数学与统计学院的毕业生中出国深造的比例很高。在今年学院的开学典礼上,院方专门请到优秀的学长与新生视频对话。已经在国外留学的毕业生王蕊“隔空”表白,“身在国外,更感受到祖国的重要。以后学弟学妹们出国深造,一定要有一颗中国心”。教师代表也在发言中勉励新生:“立志报国,要做为中华崛起而好好读书的宁大青年。”
在很多高校看来,爱国主义教育不能缺少应有的仪式感。比如浙江海洋大学就计划由校内的“国防青年先锋连”在10月1日当天举行一次特别的升旗仪式。留校师生齐唱国歌,并进行国旗下的演讲。浙师大则决定从今年9月起,把升国旗仪式和主题班会结合在一起,举办由同龄人分享成长感悟的“青年说”活动。
青年学生喜欢乐见的方式往往效果更好。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们日前就策划了一场特别的灯光秀。当夜幕降临,“我爱新中国,70岁生日快乐”等字样交替呈现在校内的联盟大厦楼面上,师生纷纷拍照和分享,附近居民也驻足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