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3版:叙事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7月5日 星期

寻一件祖传旧物,启一段家国记忆


□金丽君

历史学习是什么?是捧着教科书死记硬背,还是考卷上ABCD的选择?本学期,杭州学军中学的学子们开展了“寻找老物件”活动,翻检出家中能体现历史变迁的老物件,从父辈和祖辈口中揭开那尘封的回忆,举办了一场声势浩大、别开生面的展览。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如何在这一重大时间节点,上好一堂培育爱国主义、家国情怀的思政课,成为我们思考的出发点。

最终,我们选择了以家中老物件为中介,让学生置身于家庭史的生活情境中,找出人与实物史料的情感共鸣点,让现在与过去热情对话,映射出七十年来的家风国运。

这就是我和我的同伴们历时一个学期筹备和组织的活动——“我眼中的七十年——学军中学学生家藏老物件展”。

学生从家中搜集到的老物件,或是邮票、钱币,或是日记、照片,或是父祖们的劳动工具,或是父母的爱情见证……有的泛黄,有的起皱,带着岁月的痕迹,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的激情燃烧,到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时期小家庭的日新月异,更反映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七十年中华民族复兴历程。

在杭州西湖博物馆,学生褚思齐作为“老物件守护人”,守护着一只家传的钟表修理箱。

它属于褚思齐的外太公。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外太公是一位走街串巷的钟表修理师傅,新中国成立后,外太公又把这只箱子连同修钟表这门手艺传给了外公。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外公选择去了国有丝绸厂,钟表修理箱闲置在家。

改革开放后,国家鼓励个体工商户创业,外公毅然辞职下海,重新打开了这只箱子,开了一家钟表修理店。

很快,外公一家成为镇上最早的一批万元户。

等到手机开始流行的时候,外公的修理店开拓了新业务——手机维修。从小修理箱到大修理店,两代人共同谱写了创新致富的美好生活。

褚家的钟表修理箱揭开的是一段家族奋斗史,也是一部社会经济发展的无字书;而另一位学生史雨晴守护的老物件是两封电报,这是她父母甜蜜爱情的见证。

史雨晴的父母在大连交通大学从相识、相知到相恋,大学毕业后相隔两地,史妈妈进入浙江工业大学攻读硕士,史爸爸回广西老家工作。

1998年,史爸爸选择到杭州与史妈妈会合。从广西到杭州的途中,史爸爸郑重地发出两封电报——“到柳州,爱你”和“周三晚七点至杭,十二车八十一号,爱你”。

当时发送电报费用不菲,“爱你”恰是史爸爸对史妈妈无价情义的见证。

“作为女儿,我觉得爸妈在那个年代选择来到完全陌生的杭州工作并安家,很有勇气和拼搏精神。我们家应该就是新杭州人的代表吧。同时,爸爸在那个年代能用电报大胆地发送爱的信息,这种方式能让人感到特别浪漫。”史雨晴幸福地解读着这两份满溢着浓浓爱意的电报。

许许多多的老物件,原来都静静地躺在家中某一角落。学生寻找到的与其说是老物件,不如说是父祖的青春年华和成长记忆,是家族的生活史和奋斗史,同时也是七十年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发展史。

正如褚思齐所说:“这次活动让我意外地发现了家中的宝贝,从而发现一个故事,触动了我内心那份温热的情怀,那份对家的炽爱,那份历史使命感。我一定会好好保护好这只老箱子,把它的故事讲给更多人,从而激励更多人。”

动员学生找物件、忆家史,在课堂上述说老物件背后的故事,评选出班级中最具代表性的老物件,在学校范围内展出获选老物件……最后,学生们带着自己家的老物件,带着骄傲和兴奋,与杭州市民分享珍贵的家国记忆。

随着此次研学活动的深入开展,我明显感受到学生对历史的喜欢指数在飙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被高度激发,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历史核心素养都在大幅提升;历史知识突破了教材和故纸堆的局限,历史教育从封闭的教室空间,走向更广阔的社会舞台;历史学科的课堂从平面、狭隘,拓展为立体、综合;最重要的是历史学科的时空观、内容观、教与学方式、评价体系都在这一项目中有了大的变革。

一个老物件,一件看似简单的家庭物品,却是有效触发学生家国情怀的一条路径、一个触发点,曾经承载着几代人的努力、喜悦甚至于痛苦,可见、可感、可触,经过时间淘洗,在它被赋予时代意义的那一刻,被与之相关的人们在某一历史瞬间,构建起与亲人、民族、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一体感。这使得老物件不再被无视,而是显得珍贵无比,熠熠生辉。

学生翁心悦这样说:“每个时代的历史不是历史教科书可以概括的,它是由每个人和他们的一些小故事构成的,比如我的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的故事。当我走出课堂、走出历史书,去挖掘自己和这七十年的联系时,内心会对历史产生和以前不一样的感觉。”

从活动初期学生“我家好像没有老物件”的反应,到“我家这样的老物件还有好多,我能多带些来吗?”,从被动参与到活动产生溢出效应,学生们作为老物件的守护人、宣讲人,真情涌动,感染着他人,情感教育像涟漪一样层层荡漾开去。

投稿信箱:zpmsmxz@163.com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