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以下简称两类学校),是实施教育现代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不断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全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有力举措。去年年底,我省出台意见,对全面加强我省两类学校建设和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并提出到2019年补齐两类学校短板,办学条件达到省定基本办学标准,提前完成国家任务、达到目标要求。各地政府高度重视,压实责任,积极行动起来,并进行了有效的探索,本报即日起推出《推进两类学校建设 振兴乡村教育》栏目,分享各地在加强两类学校建设中的好做法、好经验。
□本报记者 邵焕荣
组织开发校本课程“茶娃梦”,校园里建一条主题墙,设立茶博馆教育基地和占地4亩的茶劳动基地……如今,在淳安县鸠坑乡中心小学,茶文化俨然成了该校特色办学的一张新名片。
以前的鸠坑乡中心小学可是生源少、师资弱。校长方芝华说,得益于县里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的重视和支持,学校开始推进以茶文化为办学特色的教育实践。几年下来,不但校园文化建设成果斐然,而且教科研水平也有明显提高,先后获得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还进入了《浙江省特色名校录》。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乡村交通的日益便捷,淳安的一些农村学校生源外流现象日趋严重。截至目前,全县51所农村小学里,像鸠坑乡中心小学这样学生数少于200人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就达到40所,甚至还出现了仅有10多名学生的“微型学校”。
由于生源和教师的流失,长久以来,这些学校普遍存在着“小而差、小而弱”的问题,而留下就读的学生往往又是留守儿童或来自贫困家庭。淳安县教育局副局长汪丽美告诉记者,为保障每个农村孩子有学上、上好学的需求,只有加大扶持力度,想方设法办好他们家门口的这些小规模学校,从而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为此,近年来淳安不断加大对小规模学校的教育投入。在保障基本经费的前提下,县财政还额外拨付资金设立小规模学校的保运转经费,明确规定农村100人以下的小规模学校每年每校可享受5万元补助,100人以上200人以下的补助4万元,并形成长效机制。统计显示,淳安每年在小规模学校上的经费投入已达全县教育经费的13.55%,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9%。
经费有了保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显得尤为紧迫。金峰乡中心小学只有两个教学班,10名学生,但县教育局为该校配备的专任教师达到了5人,生师比达到2∶1。汪丽美告诉记者,确保每个班至少配足两名教师,这是淳安县现阶段师资配置的底线。为让教师扎根村校安心教学,该县还建立健全了相关保障机制。每年发放的农村特岗津贴和乡镇补贴就超过2400万元,惠及2300余名农村教师。
为缓解农村学校师资不足的压力,这几年,淳安还逐步建立起城乡定期双向交流机制,全面推行县城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和选送农村校长、后备干部到城区挂职锻炼制度,加强城乡师资联动,以强带弱。仅去年,就有149位义务教育段校长、教师实现了带编流动,极大地充实了农村教师队伍。
“乡村小规模学校的优势之一,就是使个别化教学成为可能。”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滕春友认为,小规模学校的教育教学不能办成“缩小版”,要办出高质量,就必须创新模式,改变“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这也是近年来淳安在推动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上的一个侧重点。
利用自然小班化的优势,按照1∶6的师生比,富文乡中心小学建立了全科包班教师制度。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每个学生。英语教师王松梅深有感触地说,不但错题纠正能做到“一对一面批”,而且在课堂上也能时刻观察每个学生的表现,开展个别化的教学。
而在金峰乡中心小学校长钱华建看来,对于乡村小规模学校而言,相比学习成绩,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更为重要。该校采用了“师生结对、陪伴共学”的方式,由5位教师分别结对两名学生,结对教师在每天放学后对学生进行单独辅导,每周还会上一次“老师家长”陪学课。与此同时,学校也定期举办校园亲子活动,他们既是教师,也是学生校园里的家长。
为整体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质量,淳安还着力抓好城乡学校联盟,在各联盟学校建立联片教研,成立名师工作室以及开展专家课题引领活动等,一改以前农村学校“单打独斗”的局面。截至目前,该县已组建9个小学联盟,建立市级名师乡村工作室25个,深入乡村学校开展送教336次,学员参与达到35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