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莉萍
这个6月,余鹂想做的事情很多。
六年级的几位教师,和她一起在密谋。是的,他们想给即将离开校园的学生,一场听不懂的乡村音乐会、一次夜晚不回家的帐篷节、一个在夏夜里鸣唱的昆虫之约……
在印着梵高经典作品的铁盒子里,还能装些什么?每个孩子自己做的手工原木校徽、“万万的田田圈”评价手册,当然还要放“私人定制”的毕业证书!“66份毕业证书的封面上,分别是超超老师绘制的66个孩子自己的动漫画像。嗯,还有六年级的每个老师给每一个孩子写的一句离别的话语。”这些天,66位学生形态各异的小脸总是在余鹂的脑子里“争来挤去”。
“万万的田田圈”
“……梧桐并肩/守望远方/先生三十/蒙童三百/叽叽喳喳/喳喳叽叽。”
毕业证书上,这首小诗的主角,是坐落在衢州市柯桥区万田乡下蒋村的万田乡中心学校。
余鹂与它已“邂逅”了3年。
这位曾经给聋哑学生讲故事的特教教师、每天和学生一起写同题小作文的语文教师、和柯城区那群小学语文教师一起读书品茶诗意人生的教研员,“空降”到了这所学生数逐年下降的农村小学任校长。
新校长来了,教师们仰着脖子等了一阵发现,没有“三把火”,日子依然平淡无奇地流逝着。只是,每天清晨,总有一个人早早地站在校门口,对着所有的学生、教师、家长说“早上好!”
有人羞红了脸,有人被吓了一跳……但渐渐地,更多的是欢喜、回应,甚至主动问好。
清晨的涟漪,给了粗糙的乡村以细腻与美好。但教师们同时也发现,这位校长,除了出现在清晨的校门口和自己的课堂上之外,似乎见不着人影。
彼时,他们的校长,总是出现在万田“土著”总务主任的“小电驴”上,在田野和青山之间,一个村一个村地跑着。2015年,正是我省深化义务段课程改革的开启之年,万田小学要走出有自己特色的课改之路。“乡村教育有其内生的发展逻辑,不能简单地乡村教育城市化。”“奔跑”着的余鹂这样动员自己。
姓氏文化、一村一品、女儿节、荷花节、多肉种植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万田文化被收集着;空旷的学校操场上那两棵挺立的梧桐,大家都喜欢称它为“守望树”……散落在不同村落的每一位退休教师,聊起乡村教育依然炽热。
3个月后,新校长开始有了动作。
她是个故事王
她的微信朋友圈,像诗不像诗的现代诗,开始讲述一个个美好的故事。
《孩子是天生的诗人》:早上到校/我喜欢到操场上走路慢跑/身后总是会跟着一些小屁孩/今天/一个叫蔡兴上的女孩/把捡来的两片树叶递到了我面前/然后/身后的孩子们就叽叽喳喳地说开了/听着听着/我突然说:哇,你们都是小诗人哎/现在/我来说给你们听听/ “我捡了两片金色的落叶/一片大来一片小/大的是老师/小的是我们”
《一切照常》:有外地市的老师来参观/语文课/孩子们在大树下/正蒙眼体验着盲人的不易/要不要扯掉孩子眼睛上的布/以免他们撞上外来的老师/不/一切照常/要让上课的老师知道/我这样做很好。
《张老师,你怎么这么容易满足》:全区的活动/校长发言/我开了个头/接下来我请副校长讲/我跟大家说对不起/我要去参加一个班级的活动/这是我之前答应了的/可是/40多岁的班主任/眼睛却红了。
……
如同她的清晨问好,静静地讲述,渐渐地有了回响。
《刁难》:开学不久/几个一年级的小朋友/他们要找姜副校长/我把他们带到美术教室/交给他们一张高年级学生手绘的校园地图/标注好拼音/然后就看着几个小脑袋凑在一起琢磨/一路问一路对照/历尽艰难/终于找到副校长室。
这样的故事,往往只开了个头,便会很多个按捺不住的教师冒出来,“你应该……”“还可以这样子的呀……”“如果是我的话……”,“馊主意”简直不绝于耳。
“这就是教育研讨吧?”余鹂狡黠地笑。
发生几个这样的故事之后,余鹂只要到校园里睁大眼睛用心去“发现”就可以了。这不,学生想复印资料,教师会递出一张“简易操作的步骤说明”;物品丢失时,教师会指导学生去广播室“广而告之”,或者干脆写张“寻物启事”贴到公告栏;教室里简单的修修补补,师生一起动脑又动手,而不是简单地报给总务主任……
“啊,这么多颗纽扣掉下来呀,别急,我这儿有针线,我只能教你缝一颗噢……”
教风:好玩 学风:玩好
绿茵茵的大草坪上那两棵高耸的梧桐树下,悄悄地出现不少错落有致的大石块,慢慢地成了一群群学生钟爱的课堂。草坪上撒欢还不够,校园一角渐渐拱出一个小山坡,青草“敷面”,任由翻滚。
“浪费吗?只要孩子玩得开心,就值!”好玩、玩好,就这样成了万田小学的教风、学风。
小弟弟/我们玩游戏/姐姐当老师/你来当学生/妹妹太小了/她什么也不会做/我看/让她当校长算了。 一首首可爱的儿童诗,涂鸦在校园的围墙、教学楼的外墙上,肆意而天真。
“静静地做自己,让世界发现你”“以野花的姿态,向着太阳发笑”……草地上,大大小小的景观石上都是书法社学员们的作品。
一块块普通的空心砖,被涂上鲜艳的图案,转眼成了可爱的多肉花盆,一排排,一行行;校门旁的小长廊,挂着木工社、布艺社和编织社学员们通力合作的民族风布灯笼;马赛克的墙砖上,画着学生们眼中的自己;百草园里的植物和开心农场中的蔬菜,学生们精心养护……
随处可见的“万田制造”,有一个小小的秘密:在校园东面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摆放着的劳动、绘画所需的工具,还有黄泥、细沙、树枝、木片、小木盒、干草、枯叶等建设校园的材料。
乡村教育,应培养乡村建设者而非逃离者。余鹂带着教师们开发了乡愁课程、四季课程、万物课程、阳光课程和建设课程等在内的守望课程。“我们的梧桐树叫守望树,我们的课程大家都认为应该叫守望课程。”
“自己的学校自己建设,未来自己的家乡也自己建设!”
他们“变”成了田园诗
“叽叽喳喳的寂寞”是顾城的一首诗歌的名字。
“我们的乡村教育者,何尝不是一群‘叽叽喳喳的寂寞者’。”和乡村教师们接触得越多,余鹂这样的感触越深,“我不能保证这些寂寞的老师能获得上级授予的荣誉,但我可以带动学校更多地关注到这个孤独的群体,让这个群体也能有耀眼的时刻。”
她在微信朋友圈中的现代叙事诗中,慢慢更多的是教师们的美好。
一只小鸟/蒋老师、何老师和孩子们/ 废旧的办公桌抽屉/钉出一个鸟窝/孩子喜欢死了。
一把被学生丢弃、收不拢的雨伞/巧手的惠婷老师捡来/扎了丝带/插上花朵/一柄伞花/就这样斜斜地往窗前一挂/足以让满室生辉。
每年春天郊游/树先生都会做个守护神/让孩子们一个接一个/抓着粗枝荡秋千/手脚并用爬爬树/躺在老师怀里做个小树獭。
她的教室里/永远摆着一个百宝箱/里面那些应急之物/帮同事和孩子/解决了不少小麻烦/她是‘及时雨’老师。
……
写着写着,万田的乡村教师们渐渐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
写着写着,校门口的小木屋里某个午后会悬挂起一只只小鸟的剪影;大石旁边竟不知在何时种下了几簇骄人的三角梅;防腐木的篱笆上哪天突然就挂起了一顶顶彩色斗笠;会议桌上突然多了一盆枯枝盆景……
写着写着,茜茜老师做实验、超超老师教画画、慧婷老师教手工、晓丹老师讲故事……9位青年教师团队在每周五晚上7点公益推送的“万田时光”公众微信号,给乡村留守儿童打造了一个不一样的周末闲暇空间站。“我们乡村的孩子近九成周末没有任何兴趣班,也没有父母会带出去游玩。”青年教师蒋巧俏感慨,“余校长让我们的孤独前行也变得如此耀眼!”
“如果校长发现不了老师的美好,老师也发现不了孩子的美好。”余鹂有着自己的“小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