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邵晓鹏
记者 汪 恒
前不久,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机械行业选拔赛塑料模具工程项目在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举行。东道主杭科职院首次参加这个赛项,就夺得了一等奖,也是我省参赛院校中成绩最好的。
这次代表杭科职院参赛的选手是机电工程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大二学生余洛奇。他有过多次参加专业竞赛的经历。之前,余洛奇参加的都是团体赛,自己只需要负责比赛中的单一模块。而这次的竞赛采用单人赛形式,对选手的能力要求更加全面,决不能有“短板”。“荣誉是靠平时吃苦得来的。”余洛奇说。一场模具比赛的时间有7到8个小时,平时的训练时间更长。赛前一个月里,余洛奇每天早上8点开始训练,到晚上11点多才回到宿舍。
余洛奇的背后还有一支敬业的指导教师团队。训练日里,大家上午总结前一天训练的效果,仔细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下午再按比赛进程进行训练,一套完整的流程下来就已经将近凌晨。“每天都是这样过来,老师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余洛奇说,指导教师程文大赛一结束就累得病倒了。指导教师李嘉宁透露,训练方法上大家想了很多办法,比如把比赛的样题拿来,不断进行修改,再交给学生完成,以锻炼他们的应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年,模具专业的学生常常在全国比赛中获奖。”杭科职院机电工程学院院长罗晓晔说。荣誉的获得离不开相关机制的建设。杭科职院有一个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为大赛培养人才的模具社团。模具社团是全校的“十佳社团”。社团定期会就模具相关专业课程进行拓展培训,为学生提供课后的交流发展平台。逢赛事前夕,还会组建集训队,开展针对性的训练。社团指导教师都是由双师型专业教师担任,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最全面的专业支持。余洛奇一进校就加入了模具社团,课外时间基本都用在了社团实训上。大一的时候他就跟着学长一起参赛,现在不但自己独当一面,同时也时常给身边大一的学弟提供指导帮助。“这种传帮带的模式加速了学生的成长,促进了社团氛围,也培养了他们的互助精神。”李嘉宁说。
“技能大赛里采用的技术通常都是产业里最前沿的。学生参赛,实现了自己专业技术和岗位技能的同步。教师通过指导比赛,也及时把比赛内容转化为了平时的教学资源。”罗晓晔说,杭科职院的模具与制造专业作为杭州市特需专业、浙江省“十三五”优势专业和全国职业院校装备制造类示范点专业,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像技能大赛这样的“操练”机会,努力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