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汪 恒
“想必大家都听过‘不忘初心’这个词吧,你们是怎么理解这个词的内涵呢?”日前,在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建设法规与合同管理”的课堂上,教师孙清梅在开始新课之前发起了一次讨论。她从今年春运坚守工作岗位的夫妻列车长的故事说起,再谈到电影《红海行动》中队员的坚定信念,之后又引申出党的十九大主题……学生发言、教师引导,短短三分钟的时间,完成了一次主题明确的思政讨论。时间有限,却意味无穷。
浙江广厦建设职院这学期开始在建筑工程学院试点推行“三分钟思政”,倡导专业课教师结合当前的时政热点或本专业相关内容,在课堂上设置三分钟左右时间的课堂思考和讨论环节。每名教师一学期内准备至少两到三个主题。“三分钟听上去很短,但如果聚焦主题的话,便于操作,也没有给专业课教师额外增加太多工作量。”该校原党委书记徐征宇说。
这个学期,孙清梅一口气做了包括工匠精神、安全意识、大学生的责任等在内的五个“三分钟思政”主题。孙清梅认为,这三分钟可不能做成教师的“一言堂”。她常常会在上课前的那个周末把下周要讲的主题整理成PPT,再上传到辅助课堂教学的APP上。学生可提前预习了解,并在系统内填写留言。“通常,我会把‘三分钟思政’放在课程的导入部分。先提前翻看大家的留言,在三五分钟的课堂时间里有针对性地请同学来分享,并最后进行点评。”孙清梅说。
相比之下,90后教师张慧倩更喜欢找一些当下流行的话题。在“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中,她以网络上一款风靡一时的“佛系游戏”《旅行青蛙》为例,来向学生传递这样的道理:做事情,包括在做资料管理的时候,可不能讲“佛系”、得过且过,而要事事留心、做到细致。
前不久,建工学院对“三分钟思政”的效果做了一次学生调查,反响很好。学生许立扬说,这种课堂互动方式很新奇,带来了很多与时俱进、贴近生活的话题与思考。孙清梅告诉记者,自己以前上课时也会提到一些和时事、育人相关的内容,但大多是即兴发挥。现在通过“三分钟思政”,进行专门整理和备课,更全面和有针对性了。接下来,她还想进一步拓展广度和深度,找到更多和专业课程的结合点。
除了“三分钟思政”,浙江广厦建设职院还有一项面向全体学生的“一分钟分享”活动。即大家围绕一段主题明确的视频分享感想或与之相关的自身经历。每名参与者至少要作一分钟发言。“一分钟分享”最初面向学校建工学院和信息与控制学院的新生进行试点,每个单周的周三开展一次。为了避免活动“走过场”,当期视频提前三天就在班级播放,集体分享前一天晚上学生需预先在寝室里交流分享,并将过程录制成视频,上交给班主任。周三的活动现场还有大二学长担任主持人。
起初,信控学院总支书记、副院长林春蕾还是有点担心:学院的学生都是工科生,会不会由于表达能力弱,而频频出现冷场的局面?很快,林春蕾的顾虑就被打消了。第一次活动的主题为“感恩”,围绕一段名为《收到录取通知书之后》的亲情主题视频展开。学生们多少还有些害羞,要靠点名才会轮流发言,有的人甚至带了讲稿。可随着活动的坚持开展,大家的表达欲望越来越强,谈到有强烈共鸣的地方,甚至有人哭出声来。每次活动都会持续一到两个小时或更长。
教师们准备的视频里有反映诚信的《5000公里还钱路》、励志主题的《哪有天生学霸,一切都是厚积薄发》、如何看待生命的《死前九秒》……“我们以能让学生产生共鸣,激发他们的分享欲望、激发他们心灵深处的真善美为标准来选定视频素材。”林春蕾说。
到后来,不只学生,班主任、专业教师和公寓辅导员都加入进来,学生间的分享会变成了师生间的畅谈会。信控学院学生辅导员朱向阳尝试过把自己班的“一分钟分享”活动地点从教室搬到操场,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大家围绕一个励志主题聊了一个多小时。我也把自己的求学经历分享出来。当时是晚上,有种班会课变成‘夜谈会’的感觉。”朱向阳表示。在他看来,活动带来的好处挺多。除了分享主题对人品格的陶冶,还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刚入学时,还有学生不爱讲话,但几次活动后,一下子就融入了集体。同时,他也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家庭环境、兴趣特长有了更多了解,班级管理也可以有的放矢。
今年开始,浙江广厦建设职院在全校大一学生中推广“一分钟分享”,还打算让这一形式与新生始业教育衔接起来,贯穿学生大一、大二两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