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校园视窗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8年3月14日 星期

弘扬传统文化:从“看客”走向“创客”


□本报记者 林静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实现中国梦的源头活水。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各路媒体再度聚焦中小学校如何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部长通道”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此回应说,传统文化应覆盖教育的各个学段,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我们要把这项工作看成是中国人打底色的工程。

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近年来我省中小学校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必修课。开学第一周,记者采访了我省的一些专家和校长,发现如今许多学校已不满足于仅仅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知识,简单地参观非遗实践基地或走访民间老艺人了,而是引导师生以创作文学、音乐和美术作品的形式来传承传统文化,从过去的单纯“看客”转为投入和参与创作的“创客”。

各类作品都接地气

相对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传统文化更显古老韵味和乡土气息。中小学校师生脑洞大开,近年来他们尝试创作的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文学、音乐和美术作品相继出炉。长期关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教授叶志衡说:“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特色。学校可以组织师生通过寻访、记录当地的民风民俗、文化古迹和非遗特色来创作作品。这样,作品才会接地气,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湖州市飞英小学附近有座飞英塔,该塔为地方文化遗产,它的奇妙之处在于塔中有塔。飞英小学组织师生深入当地实际,挖掘地方特色,创作作品。“飞英历史知多少,唐朝就有人来建,北宋修成塔里塔,悠久,悠久。”数学教师何庆华创作的曲艺作品三句半《神奇飞英塔》,融历史古迹和艺术为一体,深受学生欢迎。何庆华说:“网上虽然有对飞英塔的介绍,但有关该塔的歌曲几乎没有,我就创作了三句半。这种形象的方式,能让更多学生了解有关飞英塔的历史,记住家乡文化。”

当然,简单地描述传统文化,不是师生们创作的初衷。把作品与民族精神融合起来,增强师生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才是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对于这一点,不少学校有共同的认识。

“裁开的布襟线条,撕破了寂寞笼罩。镜片后视线黯淡昏花,也不能让尺寸走了模样。”这是舟山南海实验学校初中部语文教师范俊杰基于中国传统裁剪方式创作的歌曲《裁》。多年来,舟山有很多老裁缝在设计服装中,融入当地渔民画的元素。他们设计的服饰体现了浓郁的海洋文化,深受青睐。“歌曲以一位居住在小县城中的老裁缝一生故事为主要内容,来展现匠人的初心和坚持传统手艺的坚韧精神。”范俊杰说,这首歌曲在去年“声动舟山”全民原创音乐大赛中还获得了一等奖。早在2015年,有音乐特长的范俊杰就开设了歌词创作与欣赏的拓展性课程。他同时鼓励学生创作有关传统文化的歌曲。几年来,学生创作了《落花》《玉阁吟》等充满正能量、中国风的歌曲,并在校园中传唱。

龙泉青瓷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它的烧制过程比较复杂。很多工匠都是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才走向成功。“一边创作,一边学习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让学生受用一生。”龙泉小梅镇中心小学校长曹龙根说,学校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就是基于这一指导思想。该校地处青瓷的发源地,校内也有古窑遗址。借助该特色,学校的泥娃娃陶吧每天放学后向学生开放。在工匠精神的激励下,学生们动手创作设计了鱼、花瓶等各式各样的青瓷作品。现在,该校学生多次受邀在各类活动中展示制作青瓷的技艺。

让作品走出家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采访中记者发现,随着我省各中小学师生创作的传统文化作品不断涌现,许多学校不仅仅局限在组织师生创作这一层面上,而是当起了传播传统文化的使者,他们通过各种途径,使传统文化得以弘扬。

“前不久,高三学生李辰玺花了近3年写出的《皤滩别传——传承守正话‘商’愁》正式出版。该书用23万字记录下当地历史古镇皤滩的传统风貌,还原民俗风情,再现皤滩被尘封的千年历史。”仙居中学校长郭连清说,从2015年开始,学校打造“和雅人文”特色课程群,鼓励教师和学生自己组建社团,开发选修课。同时也鼓励他们创作文学作品。“这其中,李辰玺就带领同学们组成了古韵文史社团。他们经常走访当地老人,并开展实地考察。最让她惊喜的是,他们寻找到多处此前从未被发现的古迹。”李辰玺把这些所见所闻写入书中,让更多的人了解皤滩历史。

粉塑是以手工捏塑的一种民间手工艺,是海宁当地的非遗。为弘扬这项非遗工艺,海宁市行知小学去年建成了粉塑馆。红脸的关公、黑脸的张飞、可爱的机器猫……粉塑馆里既有介绍粉塑的历史,也有学生自主设计的历史人物、卡通形象的粉塑作品。“我们的学生基本都是新居民子女,来自全国各地。学校组织学生学习粉塑,一方面弘扬了当地文化,另一方面让他们尽快融入新故乡。”校长邹洪流说,这几年,他们还多次带着学生的作品前往贵州送给结对的学校,让更多的人知道粉塑。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不仅要走出校门、家门,在国内弘扬,更要面向国际传播。近年来,我省很多中小学借助“千校结好”等渠道,使京剧脸谱、越剧唱腔、国画书法等国粹得以广泛传播。眼下,正致力于甬剧教学的宁波外国语学校,上周与波兰的一所姊妹学校开展了文化交流。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戏剧,宁波的甬剧也与众不同。为展示甬剧特色,音乐教师张研指导初二学生陈姿伶表演甬剧《田螺姑娘》选段时,创新了戏剧的表现形式,把它与民族舞特色相结合,更具宁波风味。交流时,赢得了波兰学校师生的点赞。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